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四國的公共圖書館、專門圖書館和研究圖書館合作採集外文圖書的計畫。它被認為是法明頓計畫的“北歐翻版”。

  早在20世紀30年代,挪威圖書館學傢W.蒙特就提出過北歐國際合作採集文獻的設想,但一直未能實現。40年代末50年代初,瑞典、丹麥等國的一些圖書館長和圖書館學傢再次提出這樣的計畫。1955年在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圖書館館長T.克勒貝格的倡議下,瑞典皇傢圖書館、烏普薩拉大學圖書館、哥德堡大學圖書館和隆德大學圖圖書館達成瞭一項關於合作采集外文資料的計劃協議。1956年在圖爾庫召開的第8 次斯堪的納維亞圖書館代表大會全面討論瞭這一協議。1957年各成員國政府撥出專款並成立總務委員會以實施這一協議。在總務委員會的推動下,先後成立瞭各專業委員會。1958年斯堪的納維亞研究圖書館員聯合會討論並通過瞭關於擴大這一計劃的建議,於是產生瞭世界第一個國際間實行外文圖書合作采集的計劃。斯堪的亞計劃最初有9所圖書館參加,後增加到13所。1959年開始實施。1973年四國成立斯堪的納維亞研究圖書館合作委員會接替斯堪的納維亞研究圖書館員聯合會主持計劃的實施。1976年6 月北歐理事會又批準瞭由北歐研究圖書館文獻與情報工作政府間理事會取代該委員會,並建立斯堪的納維亞情報與文獻工作網絡(SCANNET)。

  斯堪的亞計劃產生的原因,首先是20世紀50年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書刊出版量的激增,使各國圖書館感到單獨采集文獻已力不從心,因而有自願進行合作的需要。其次是由於參與國的歷史、地理和文化習俗相近,便於較快地統一認識和協調行動。

  該計劃的主要內容是:①四國的圖書館在采購外文書刊時按主題、地區或語種分工,使各館分別成為某一學科、某種語文或某種類型文獻的收藏中心、書目中心和外借中心。②分工時既照顧各館的歷史情況和實際需要,也考慮藏書的系統性和完整性。③通過協商處理分工合作問題。④各成員館擔負所分管學科文獻的服務任務,並編制各種專題聯合目錄。

  此項計劃的實施,可使這些國傢互相配合收藏外文資料,減少重復,增加品種;也有助於建立統一的地區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實現文獻資源共享。不足之處是缺少擁有適當權力和經費的協調中心;沒有規定必須遵守的義務;由於對不常用語種圖書采用地理—語文的收藏原則,限制瞭對某些國傢圖書的收藏;建立國傢間貯存圖書館和確定專業相近的成員館之間的復本率等問題也未能得到進一步解決。

  此項計劃的有益經驗促進瞭南亞和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傢制定類似的計劃。1965年在佈拉格召開的社會主義國傢圖書館協調收藏問題國際會議,也曾決定發展外文圖書收藏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