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代校勘學傢顧廣圻的書跋集。王大隆輯。王大隆因惜顧氏題跋遺佚較多,刻意搜求,整理成書。全書共4 卷,包括題跋187篇,其中經部29篇,史部58篇,子部、集部各50篇。王大隆另輯成《思適齋書跋補遺》一卷。二書均收入王大隆所輯《黃顧遺書》中,於1935年刊行。

1933~1940年學禮齋齋刻本

  顧廣圻校勘古書務求“將本書透底明白,……將本書引用之書透底明白”,“去鑿空騰說之損,收實事求是之益”。他校書下筆謹嚴,言之有據,力求做到“無一字無來歷”。《思適齋書跋》反映瞭顧氏在校勘學上的獨到見解和精深造詣。如他在《〈禮記考異〉跋》中闡明“書必以不校校之”的主張:“毋改易其本來,不校之謂也”,即存其本來面目,以免誤於校者,使人不能思其誤;“能知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校之之謂也”。他主張參互鉤稽,將校定是非的考據撰成考異、考證,附於原書之後。顧廣圻的校勘學方法主要有:①廣羅眾本,對勘異同,並根據各書的行款格式進行校勘。②註重文字訓詁,根據文字的形、音、義進行校勘。③重視章句互見,根據篇目標題以及上下文相承相應等關系進行校勘。④根據本書義例進行校勘。⑤根據與本書直接有關的材料、涉及的歷史事實和有關的名物制度等進行校勘。

  該書所收書跋,大多闡述古書的版刻特點、版本源流並鑒別版本的真偽優劣,又因顧氏校勘謹嚴,考訂翔實,使該書成為研究校勘學的重要文獻,為學者所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