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圖書館建築的一種形式。按一定的模數式原則進行設計,具有較大的空間,統一的柱網、層高和承載能力,佈局可以靈活變化、以傢俱組成不同功能的空間,力求適應圖書館多種功能的需要和發展。

  模數式圖書館是在固定功能的圖書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固定功能的圖書館因藏書、閱覽、外借、管理4大功能空間相對獨立、固定、不便調整、互換和聯繫;讀者與藏書被分隔開,借閱手續繁雜、效率低;形式上多追求雄偉、高大、莊重,影響有效使用。因此,20世紀220年代一些圖書館開始出現開架借閱制。隨著開架閱覽制度的確定,特別是開架圖書量的增加,產生瞭分專科閱覽文獻的體系,按這一體系建立的圖書館稱為分部制圖書館,如美國1933年建立的摩伊諾克·普拉特圖書館、1936年建立的羅徹斯特公共圖書館、1940年建立的托萊多公共圖書館等。它們為模數式圖書館作瞭必要的探索和準備。美國的A.S.麥克唐納最早提出在圖書館建築使用模數式設計。1943年依阿華州立大學圖書館的設計中接受瞭麥克唐納的觀點,出現瞭第一個模數式圖書館。該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施工,1952年使用,建築呈矩形(90×93米),平面開敞,內部全部用柱子承重,很少有隔墻,房間以書架分隔,室內凈高除個別處外均為2.49米。除瞭依阿華州立大學圖書館外,這一時期建成的模數式圖書館還有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哈佛大學本科生圖書館、麻省理工學院海頓紀念圖書館等。

美國新奧爾良公共圖書館第三層平面圖

  由於模數式圖書館廣泛采取開架閱覽,為讀者與文獻的接近創造瞭條件,提高瞭利用效率,加上建築平面開敞、自由,佈局靈活可變,室內外空間通透流暢,以及采用人工采光、通風、先進的傳送裝置,深受讀者和圖書館員的歡迎。50年代起,模數式圖書館設計很快就傳到歐洲、亞洲和其他地區。

  模數式圖書館建築的特點是功能靈活、有適應性。在結構上它用規則的柱網支撐,較少隔墻,在每個柱網單元中可以任意安排閱覽桌椅或書架,也可改變為辦公或其他技術、業務用房。使用功能變化不要求結構相應變化,因此建築平面的形狀多較方整。房間多不用承重墻分隔,而用可移動的書架、傢具或隔板分隔,即使暫時固定的隔墻也便於拆移。垂直交通設備 (如樓梯電梯)、管道等都相對集中,盡量避免影響內部靈活佈置。在模數式圖書館的建築設計中,柱網的設計一般需根據書架、閱覽桌椅和其他辦公設備的間距與排列方式,此外還需綜合考慮開架與閉架、開架藏書量的大小、使用人數多少等因素。計算樓板承載能力需要考慮書架和書架上文獻的重量、書架的靈活分佈、座位的多樣佈置等,各層樓板均應按一般書架均勻分佈計算承載能力。層高應適當統一。設計室內空間的高度既需考慮傢具設備的要求,空間尺度、比例的要求,也要考慮人的審美觀、空間感受的要求。近代圖書館,已由過去追求雄偉、氣派的高大空間逐漸變為接近實際需要,近於人的視野尺度的高度,隨著采光、通風技術的發展,室內空間高度更趨於降低。

  模數式圖書館建築外形大都方整,進深很大,空間通透,有時將書庫建在地下室。模數式圖書館建築在空氣調節、人工照明、吸音隔噪和防水防潮等方面不僅要求有更高的物質、經濟條件,還要求進一步改善技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