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省級公共圖書館。在廣州市。前身為廣東省人民圖書館,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清末兩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廣雅書局藏書樓,於1912年 7月改為廣東省圖書館;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於1933年10月建成開放,是由旅居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等地的粵籍華僑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集資興建的。1955年5月兩館合併,改為現名。1986年11月新館部分建成開放,1989年底全面竣工。至1990年底,該館藏書337萬冊,有中、西、日、俄等44種語言文字,以東南亞各國文種較為齊備。。其中,中文平裝新舊圖書230多萬冊,線裝古籍40萬冊(列入《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的有1500種,3萬冊),外文圖書17萬冊,中外文期刊2.6萬種,33萬冊(合訂本),中外文報紙2000種,17萬冊(合訂本)。該館還藏有輿圖、照片、金石拓片、譜牒、傳單文告、檔案表冊等文獻資料以及縮微膠卷、磁盤、磁帶、唱片、錄像帶、幻燈片等視聽資料。館藏以孫中山文獻、辛亥革命資料、華僑史料、東南亞資料、海南島及南海諸島資料、地方志、廣東革命史料等較具特色。該館自 1979年起與美國、澳大利亞、日本以及香港、澳門地區的圖書館建立瞭資料交換關系,並且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物的保存圖書館之一。

  該館館舍總面積 4萬多平方米,設有中文社會科學圖書閱覽室、中文自然科學圖書閱覽室、中文期刊閱覽室、中文報紙閱覽室、臺灣省及港澳地區圖書閱覽室、檢索工具書閱覽室、參考工具書閱覽室、信息資料閱覽室、廣東文獻閱覽室、孫中山文獻館、古籍善本圖書閱覽室、中文書刊外借廳、外文書刊借閱廳、圖書館學閱覽室、自帶書刊閱覽室、專題研究室等15種類型30多個閱覽室。另外還有多功能報告廳、視聽閱覽室、縮微閱覽室、電腦檢索室等,共有普通閱覽座位2000個,報告廳、視聽室座位800 個,該館除地方文獻資料閱覽室和古籍、善本圖書閱覽室外,其他10多種普通閱覽室和外借書庫均實行全開架借閱,開架圖書總數近100萬冊,每天接待讀者 3500~4000人次,年外借圖書221.5萬冊次。該館註重文獻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開展定向服務、跟蹤服務,編印“廣東信息”等資料提供給生產科研單位使用。新館建成後,該館註意發揮館舍場地的優勢,積極舉辦各種展覽會、學術報告會,各種專業講座等。該館還註意為殘疾讀者服務,經常與有關單位合作舉辦適合聾啞人、盲人及其他殘疾讀者的活動。該館設有業務辦公室、研究輔導部、采編部、閱覽部、報刊部、外文部、外借部、讀者工作部、參考信息部、技術部、培訓部、古籍部、地方文獻部等。廣東省中心圖書館委員會辦公室、廣東省圖書館學會秘書處也掛靠在該館。全館有固定工作人員 232人,其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者13人,具有中級專業技術職務者49人。該館還擔負省內市縣公共圖書館及其他基層圖書館的業務輔導任務,由研究輔導部負責巡回輔導,人員培訓等,編輯出版《圖書館園地》季刊。曾編有《廣東辛亥革命資料索引》、《康有為、梁啟超資料目錄》等。

廣東省中山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