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書的一種,彙集某一特定知識領域全面的文獻資料,供讀者隨時翻閱查考。又稱指南、要覽、便覽、一覽、須知、寶鑒、必備、大全、全書等,有些統計資料、法規條約彙編,實際上也具有手冊性質。

  手冊出現較早,在中國敦煌石窟裏發現有西元9、10世紀的《隨身寶》。此後流傳的有元代陰時夫的《居傢必備》,15、16世紀的《萬事不求人》,清代石天基的《萬寶全書》。近現代,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以後,手冊這類工具書日益增多。在歐美各國,手冊的意意思是“手邊常用的書”或“指導人們如何去做某件事的工具書”,到19世紀,這種圖書形式得到瞭發展。

  手冊的特點是:簡明扼要地概述某一中心論題或專科領域的基本知識,以及一些基本的公式、數據、日期、名稱、規章、條例等,有的特別註意圖表、數據、或多半以圖表為主,並附簡要的文字說明。手冊通常可分為綜合性和專科性兩種。前者是指在內容上包括許多知識領域的實用工具書,如新華社國際部資料組編的《國際資料手冊》,後者多半由某一學科或某一業務范圍的資料匯集而成,人們可借以迅速查找所需的具體資料,如辛濟之編的《各國政府機構手冊》。

  手冊所收錄的材料,必須準確、可靠而有參考價值,通常著重於已經成為現實的、成功的知識或經驗。專科性手冊必須反映最新知識和經驗成果。由於科學發展迅速,有的專科性手冊幾十年後就可能失去其使用價值。其他一些有關政治、軍事和經濟統計方面的手冊,也需要不斷修訂再版,否則也容易失去時效。

  手冊的編輯體例,一般是分類排列的,具有類例分明、資料具體、內容翔實、敘述簡練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