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30~50年代,通訊社首先誕生在法國。當時適應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展和人民文化程度提高,出現瞭“大眾化”的報紙,發行量激增,對新聞的需求量大為增加。與此同時,電報通信事業迅速發展。60年代形成瞭從歐洲、美洲延伸到亞洲的有線電報通信網路,通訊社專門採集各地新聞並以較經濟的訂費同時供給多傢報紙。它的出現,使新聞事業內部實現瞭社會分工,促進瞭報業的發展。因為是通過電報傳送新聞,又稱為電訊服務社。

  最早的通訊社 1835~1853年,世界上創辦最早的通訊社有5傢:4傢在歐洲,屬私營商業性企業。1傢在美國,是由報紙合辦的報聯社。

  世界上第1傢通訊社,是法國人於1835年在歐洲創辦的哈瓦斯社,即是法新社的前身。哈瓦斯本來從事翻譯外國報紙上的材料供給巴黎報紙的工作。哈瓦斯社創辦以後,在歐洲各國首都聘用瞭通訊員,其新聞為1836年創辦的法國大眾化報紙《新聞報》、《世界報》大量采用。1840年,哈瓦斯社用信鴿從倫敦、佈魯塞爾向巴黎傳送新聞,使巴黎的晚報能刊用這兩地當天晨報上的新聞。1845年,它使用新建的巴黎-裡昂的電報線路發新聞。1851年,哈瓦斯社已成為在巴黎和歐洲大陸各國首都及倫敦之間用電報線路傳送新聞的電訊社。

C.-L.哈瓦斯

  1848年,美國紐約的《太陽報》等6傢報紙為瞭分擔向從歐洲來的船隻聯合采訪新聞的費用,成立瞭港口新聞聯合社。這是世界上第2個也是美國第1 個通訊社。1857年,港口新聞聯合社同1850年成立的電訊與一般新聞聯合社合並,組成瞭紐約聯合社。隨後,又同美國其他地區的報紙創辦的幾傢地方性聯合社結成聯盟。其中芝加哥的西部聯合社於1885年退出聯盟,並於1892年進行改組,建立瞭聯合通訊社,簡稱美聯社。後來成為美國的第1大通訊社,1900年從芝加哥遷往紐約。

  創辦最早的第3傢和第4傢通訊社,是1849年由柏林民族新聞報社社長 B.沃爾夫創辦的沃爾夫通訊社,和1851年由P.J.路透創辦的路透社。他們都曾在哈瓦斯社擔任過翻譯。這兩傢通訊社開辦時專門報道商業和經濟新聞,供給工商界等私人訂戶,後來才發展成為向報紙供稿的通訊社。沃爾夫社從1855年開始向報紙提供一般新聞。路透社直到1858年才向倫敦的各傢日報,包括《泰晤士報》供稿。

  1853年由新聞記者G.斯蒂法尼在都靈創辦的斯蒂法尼電訊社,開始隻是向皮德蒙特和附近兩個州的報紙提供新聞,以後隨著意大利的統一擴大瞭規模,成為全國性通訊社。是最先創辦的5傢通訊社中唯一沒有發展成為國際性通訊社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通訊社事 業的發展 通訊社事業的發展取決於所在國傢和地區的經濟和新聞事業發展狀況,因而在世界各地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從通訊社最初誕生的1835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945年這110年的時間裡,全世界隻有39個國傢創辦瞭通訊社,其中25個是歐洲、北美和大洋洲的發達國傢。在這些國傢裡,有的同時存在著幾個互相競爭的全國性通訊社。有的除一個全國性通訊社之外,還有一些地方性的通訊社。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傢由於大多處於殖民統治下,通訊社事業發展緩慢,到1945年隻有14個國傢建立瞭通訊社。亞洲的第1個通訊社是日本1888年創辦的時事通訊社。拉丁美洲的第1個通訊社是1900年建立的阿根廷通訊社。非洲的第1個通訊社是英國人1910年創辦的南非路透社,它在1938年改組為南非報聯社。非洲國傢自己創辦的第1個通訊社埃塞俄比亞通訊社誕生於1941年。

  與此同時,通訊社從所有制、業務范圍到稿件的傳送方式上,都有很大的變化和發展。除瞭由報紙合作興辦的報聯社之外,原來由私人和傢族興辦的通訊社變成瞭合股公司。《紐約時報》在1917年成立瞭一個向其他報紙提供該報新聞和文章的新聞社。此外還出現瞭各種官方通訊社。最早成立的官方通訊社是1860年奧匈帝國的國傢電訊局。蘇聯在1918年創辦瞭羅斯塔通訊社,1925年改名為蘇聯通訊社,即塔斯社,這是世界上第1個社會主義國傢的國傢通訊社。

  中國是繼日本、土耳其之後第3個在亞洲創建全國性通訊社的國傢。1924年4月1日,國民黨在廣州建立瞭中央通訊社。1937年1月,中國革命根據地出現瞭新華通訊社,其前身紅色中華社於1931年11月7日誕生於江西瑞金。

  通訊社的業務原來隻是向報紙提供文字稿件,1920年後,開始向報紙提供圖片,並把供稿對象擴大到廣播電臺。美國的合眾社和美聯社分別於1925年和1927年向報紙播發新聞圖片,並於1935年和1940年開始向廣播電臺提供新聞。在新聞的傳送上,路透社和哈瓦斯社分別於1923年和1925年開始用無線電長波莫爾斯通信向訂戶發佈新聞,隨後改用電傳通信。1935年又改用海爾通信取代莫爾斯通信。

  哈瓦斯社、路透社和沃爾夫社創建時期,法國、英國和德國都開始對外進行殖民主義擴張。這3傢通訊社為瞭本國的殖民利益,都競相擴大采集新聞的國傢和地區和向外國報紙提供新聞,成為最先出現的3個國際性通訊社。1870年1月,這3傢通訊社同美國的紐約聯合社,按照當時英、法、德、美4 國的政治、經濟勢力范圍,締結瞭一項環形聯盟協定(或稱四邊協定),劃定各通訊社享有獨傢搜集和發佈新聞特權的地區,並互相交換新聞。路透社的地區包括英國、埃及、土耳其、遠東。哈瓦斯社的地區包括法國、瑞士、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埃及(同路透社合作)、中美洲、南美洲。沃爾夫社的地區有德國、奧地利、荷蘭、斯堪的納維亞各國、俄國、巴爾幹各國。紐約聯合社的地區限於美國本土。這個協定大體上維持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美國合眾社1907年誕生後,立即開始向歐洲、遠東和拉丁美洲發展搜集新聞和向報紙供稿的業務。取代紐約聯合社地位的美聯社,為瞭同合眾社競爭,也開始向拉丁美洲和遠東發展搜集和發佈新聞的業務。1909年成立的美國國際新聞社,到30年代也成為國際性通訊社。德國的沃爾夫社則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止瞭它在德國以外的業務,從國際新聞市場上消失,1933年並入瞭德國通訊社。

  1934年,在美國的通訊社要求下,世界各大通訊社的代表在拉脫維亞首都裡加開會,宣佈廢除過去劃分享有壟斷權地區的各項協議,從此開始瞭歐美各大通訊社在國際新聞市場上自由競爭的新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通訊社事業的發展處於停滯狀態。同盟國(美、英、法、蘇)和軸心國(德、意、日) 之間戰局的發展演變,不能不影響到有關國傢的通訊社的活動范圍。一方面是德國法西斯軍事占領地區的擴大,希特勒政府在1935年命令所有德國各通訊社合並組成的德國通訊社的活動領域,擴展到德軍占領的歐洲各國。有悠久歷史但為維希政府在1940年收買的法國哈瓦斯通訊社變成德國通訊社的一個分支,活動領域隻限於法國。C.戴高樂將軍領導的法國流亡政府在倫敦建立瞭法國獨立新聞社。在被占領的法國,抵抗運動戰士建立瞭自由法國通訊社。在亞洲,日本的同盟社(1936年建立 )的活動地區也隨日本侵略軍占領地區的擴大而擴展瞭其活動領域。另一方面由於哈瓦斯社在德國占領法國後已停止其國外業務,路透社作為交戰國一方的通訊社,也失去或局限瞭它在海外的活動領域。這種情況為美國的三大通訊社──美聯社、合眾社、國際新聞社提供瞭擴展在國外活動的范圍,它們取代法新社占領瞭拉丁美洲國傢的新聞市場。隨後伴隨著美國軍事、政治影響的擴大而擴展活動地區,為它們在戰後成為國際性通訊社奠定瞭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通訊社事業的新發展 1945年以來,特別是1960年以來,通訊社事業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傢裡有瞭蓬勃的發展。為瞭消除殖民統治時期遺留下的西方通訊社控制本國新聞來源的不合理現象,許多獨立後的國傢相繼由政府創辦瞭官方或半官方的通訊社,承擔起傳播國內國際信息或進行宣傳的任務,為報紙和廣播電臺提供新聞,以促進本國新聞事業的發展。許多國傢還規定,外國通訊社的國際新聞,必須通過本國的通訊社才能發給本國的報紙和廣播電臺。1945年,亞洲、非洲、拉丁美洲隻有14個國傢有本國通訊社。到1980年,有91個國傢和地區有瞭本國的通訊社。

  80年代,亞洲除新加坡、馬爾代夫、不丹、錫金、阿曼、文萊這些人口較少的國傢外,其餘31個亞洲國傢和地區都建立瞭自己的通訊社。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也有自己的通訊社。

  非洲國傢的通訊社數目增加最多。1945年隻有白人統治的南非以及埃塞俄比亞有本國的通訊社。1960年有8個國傢有本國的通訊社,1970年增加到23個國傢,1980年又增加到42個國傢。

  在拉丁美洲,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隻有3個國傢有本國的通訊社,1980年14個國傢有瞭本國的通訊社,其中包括加勒比共同體的12國的報紙、廣播電臺合辦的加勒比通訊社。

  各國通訊社的業務范圍和傳送手段在戰後有瞭重大的發展。通訊社的供稿對象除報紙、廣播電臺之外,又增加瞭電視臺。同時,廣播電臺、電視臺同報紙一樣,也成為合作經營的通訊社的股東。各通訊社報道的內容,除傳統的政治、經濟、社會等新聞之外,大量增加瞭科學、體育、氣象、經濟信息等內容。通訊社提供的傳真新聞圖片已從黑白發展為彩色。為廣播電臺專門提供口語新聞,為電視臺提供電視新聞。經濟信息尤其受到重視,這項業務擁有大量的私人訂戶。路透社的經濟信息訂戶數以萬計,1985年其收入的95%來自這方面。美聯社同道·瓊斯新聞社聯營,建立瞭專門從事經濟信息業務的美聯-道·瓊斯新聞社。合眾國際社(1958年由合眾社合並國際新聞社組成) 同商品新聞社於1977年聯合組成合眾 -商品新聞社,向美國加拿大以外的國際商業界提供經濟新聞。法新社和其他國傢的通訊社也紛紛開展和加強這方面的業務。在新聞的傳送手段上,50、60年代廣泛使用的短波無線電定向廣播和電傳打字機,70、80年代逐步為通信衛星線路和電子計算機終端所取代,傳送速度加快,數量大幅度增加。通訊社成為世界各國社會信息傳播的樞紐。

  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的美聯社、合眾國際社,英國的路透社,法國的法新社和蘇聯的塔斯社,都發展成國際性通訊社。它們廣泛地在許多國傢和地區采訪新聞,向各國的報紙、通訊社、廣播電臺、電視臺等新聞訂戶供稿。此後,世界上又出現瞭4個新的國際性通訊社:從50年代後期開始發展國際新聞業務的中國的新華通訊社,在拉丁美洲地區有大量訂戶的西班牙的埃菲社,聯邦德國的德意志新聞社,意大利的安莎社。

各國主要通訊社一覽表

各國主要通訊社一覽表(續表)

各國主要通訊社一覽表(續表)

各國主要通訊社一覽表(續表)

  國際新聞市場上競爭激烈,西方的四大國際性通訊社處於壟斷地位。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這種狀況受到瞭第三世界國傢的挑戰。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廣大發展中國傢為瞭反對西方通訊社在國際新聞傳播中的壟斷和不公正的報道,開展瞭爭取建立世界新聞新秩序的鬥爭。他們在致力於創建、發展本國通訊社的同時,加強瞭各國通訊社之間的合作和交換新聞,並合作建立瞭一些地區性、國際性的通訊社組織。1961年成立的亞洲-太平洋通訊社組織;建立瞭新聞交換網,於1982年1月1日開始工作。由不結盟國傢建立的不結盟國傢通訊社聯盟,於1975年1月成立並發稿。根據加勒比共同體政府首腦會議決定,加勒比通訊社於1976年1月7日在佈裡奇敦正式成立並開始工作。阿拉伯海灣地區巴林等6 國共同創辦的海灣通訊社,於1978年4月1日成立並發稿。根據非洲統一組織首腦會議決定成立的泛非通訊社,於1983年4月在達喀爾開始發稿。一個新的世界性新聞格局正在形成中。

  

參考書目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新華社辦公廳譯:《各國通訊社介紹》,北京,1957。(News Agencies-Their Structure and Operation,The UNESCO Press,Paris,1953.)World Communication - A200-Country Survey ofPress,Radio,Television and Film,The UNESCO Press,paris,1975.

 J.C.Merrill ed.,Global Journalism - A Survey of the World's Mass Media,Longman,New York and London,1983.

 《外國新聞界概況》編輯組:《外國新聞界概況》,新華出版社,北京,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