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有新聞性與文學性的新聞體裁。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時期,德國、俄國、美國的一些進步作傢取材於現實生活所寫的旅行記作品,已具有報告文學的特點。無產階級早期的報告文學作品出現於19世紀中葉巴黎公社期間。俄國十月革命以後,報告文學進入成熟時期。美國記者J.裏德描繪十月革命的長篇報告文學《震撼世界的十天》,是當時的名著。M.高爾基創作《列寧》等報告文學作品,主編報告文學集《世界的一日》,並且寫瞭關於報告文學的論文,推動動瞭國際報告文學的發展。

  在中國,報告文學的寫作萌芽於五四運動時期。20世紀20年代初周恩來寫的《旅歐通訊》,瞿秋白寫的《餓鄉紀程》、《赤都心史》,1925年茅盾、葉聖陶、鄭振鐸等寫的關於“五卅”運動的報道,已具備報告文學的特點。“報告文學”這一概念,在30年代被正式應用。1936年夏衍寫的《包身工》和宋之的寫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兩篇報告文學的發表,茅盾主編的報告文學集《中國的一日》的出版,樹立瞭報告文學在中國文壇的地位。

  融新聞性和文學性於一爐,是報告文學的特征。它要求運用生動的文學語言和形象化的文學手法,迅速、及時地反映現實生活中為人們所關心的、具有典型意義的真人真事。真實性是報告文學的創作原則,通過準確的事實和描繪真實,實現報告文學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不允許虛構人物和情節。有的報告文學還具有鮮明的政論色彩,作者在形象地描繪真人真事的同時,對人物和事件進行評論、歌頌或暴露。可以夾敘夾議,以深化作品的主題思想,加強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