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裝幀形式之一。宋、元兩代書籍的裝幀形式普遍流行蝴蝶裝。蝴蝶裝書籍的書葉都是單層,打開來,總是無字的背面向人,有字的正面朝裏。如果書葉紙質較薄,極易造成正面與正面相連。翻閱時稍不註意,很容易將兩個單葉同時翻過,見到的下一葉仍是無字的背面,極為不便。為此,書籍的裝訂工人又創造瞭包背裝。其具體裝法,是將書葉正折,版心向外,書葉左右兩邊的餘幅齊向書脊。這就使得正面文字向人。然後集數葉為一疊,排好順序。再以版口一邊為準戳齊,在右邊欄外餘幅的適當位置打眼,用紙撚穿穿訂,砸平固定。而後將紙釘以外餘幅裁齊,形成書背。再用一張比書葉略寬略厚略硬的整紙,比試書冊厚度對折,用漿糊粘連,包裹書背。再將天頭地腳裁齊,將包背紙在左邊版口處的餘幅剪齊,一部包背裝書籍就算裝幀完畢。這種裝幀緣其包裹書背,故名包背裝。包背裝書籍大約出現在南宋後期,北京圖書館所藏南宋刻本《文苑英華》殘冊上,有“景定元年(1260)十月二十五日裝背臣王潤照管訖”條記可證。以後元、明、清歷代,特別是政府官書,多取這種裝式,如明代的《永樂大典》、清代的《四庫全書》等。包背裝克服瞭蝴蝶裝的缺點,翻閱方便,一目瞭然。但由於其書背是紙捻裝訂,漿糊粘背,故經不起經常翻閱,極易散落,最終為線裝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