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制的葫蘆器。始創時代不明,但不晚於明代。明謝肇淛《五雜俎》中說:“葫蘆(器)多有方者,又有突起成字為一首詩者,蓋生時板夾使然,不足異也。”可見到瞭16 世紀,帶各種花紋、文字、詩詞的範制匏器,已不罕見。清康熙時,匏器進入宮廷,成為皇傢禦用工藝品。現存的匏器實物和款識,以清康熙時期為早,有盤、碗、盒、瓶和樂器等,有的帶有“康熙賞玩”楷書款。康熙年間的匏器以六瓣碗、纏蓮壽字紋盒、八方形筆筒、蒜頭瓶和四弦琴等物為最精。

  制匏匏器起初用木范,以後發展到用陶范。從木范到陶范,在技術上是一個進步,因為陶范的透氣性比木范好,且木模又可反復使用,不僅經濟,而且便於制作成對或成套的匏器。清宮廷種匏於西苑豐澤園等地,並設有專門技工種植和范制。

  匏器在清代宮廷主要是為瞭賞玩,有時也作為禮品贈送給外國使節和王公大臣,以及少數民族的宗教領袖。清宮內務府檔案中,有關皇帝以匏器賞賜王公貴族和各民族宗教領袖的事例不乏記載。嘉慶、道光之後,宮廷匏器日漸減少,常見者隻有貯養鳴蟲的籠具、鼻煙壺及小件陳設。近百年來,不論是宮廷匏器還是民間匏器,作為一種工藝品再沒有興盛起來,而是衰亡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