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女真文字刻制的石刻。女真文是中國金朝參考契丹文和漢文創制的文字,分大字和小字兩種形式。女真大字為金太祖阿骨打命完顏希尹和葉魯所創制,金天輔三年(1119)頒行,女真小字為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頒佈,皇統五年(1145)開始使用。初時主要用於官方檔,12世紀後期才以女真文譯漢文經書。金朝滅亡(1234)後,仍通用於中國東北女真各部,15世紀中葉始廢。

  女真文石刻主要為碑和摩崖等。大金得勝陀頌碑刻於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年(1185),在今吉林省扶餘縣石碑崴子村,是現存字數最多的女真文碑刻;《昭通大將軍同知雄州節度使墓碑》,在吉林省舒蘭縣小城子鄉,系完顏希尹傢族墓葬碑之一,僅有女真文1行,為女真文石刻中字數最少的碑;《奧屯良弼餞飲碑》,漢文寫於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由奧屯良弼題於碑心,女真文寫於衛紹王大安二年(1210),在碑左側,3行,72字,是其友人卜修洪所書之跋,今存中國歷史博物館;《奧屯良弼詩碑》,據傳發現於山東蓬萊縣,刻女真文170餘字,系一首帶序的七言律詩,文前後有楷書一行,作者為奧屯良弼(舜卿);《女真進士題名碑》,刻於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原在河南開封曹門外宴臺河,後存開封文廟,面刻漢文(明時被磨去,後改刻《修順河廟碑》),背刻女真文,是考取女真進士的記錄與題名;《海龍女真國書摩崖》,在吉林省海龍縣慶雲北山,有摩崖文字2處,一在北側刻女真文字8行,內容記金太祖收國二年(1116)設立謀克事,後有大定七年(1167)三月字樣;一在南側,刻女真文20餘字和對譯漢文15字,記金太祖破遼事。

  此外,在朝鮮也保存有金刻女真文石刻2件,一件為《慶源郡女真國書碑》,另一件為《北青女真國書摩崖》。現在存於蘇聯的明《奴兒幹都司永寧寺碑》的碑陰也刻有女真文字。

  對女真文和碑刻的研究,直至清朝中期才引起註意。清時有劉師陸和麟慶的《女真字碑考》、《宴臺訪碑》,曹廷傑的《得勝陀碑說》、《特林碑說》等文。20世紀20年代有錢稻孫、毛汶、羅福成、王靜如等對碑文的釋讀。1980 年金光平、金啟孮發表《女真語言文字研究》一書,內容包括制字、資料、讀音、語法和碑文釋讀等,是中國研究女真文字的第一部專著,學術價值較高,受到中外學者重視。此外,德國、日本、匈牙利、韓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學者也相繼發表過一些文章和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