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宗教祭祀的遺址。位於遼寧省建平與淩源兩縣交界地帶。牛河梁為努魯爾虎山山谷之間的一條山梁,東臨牤牛河,南偏西走向,長約7公裡。1981 年文物普查中發現,1983~1985 年由遼寧省博物館文物隊調查發掘,1986年以來由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發掘,已發現女神廟、積石塚群,出土大型女神塑像和豬龍等玉器,對中國文化起源、文明起源史以及宗教史、建築史、美術史的研究,具有重大科學價值。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物保護單位。

  遺址由牛河梁頂向四周分佈,中心區域有女神廟及其周圍的積石塚群,范圍東西約1500米,南北約1500米。外圍區南北長約10公裡,東西寬約5公裡,其間遺跡點分佈密集。

  女神廟 位於牛河梁主梁頂南側平臺上,建築為半地穴式,地上部分已全部塌陷,現存地下部分深0.7~1 米,平面佈局呈“亞”字形,南北窄長,方向北偏西20°,由一個多室和一個單室兩組建築組成,多室的一組建築,南北長18.4米,東西最寬處9米,最窄處2米,由一個圓形的主室、東西側室、北室、圓室及橫長室等7 個單元組成。單室建築在多室建築南部,相距2.2米,東西長6米,最寬2.65米。由出土的紅燒土塊推知,廟體為土木結構,墻壁以原木為骨架,其間用結紮的禾草一類束把連結,然後敷泥,表面壓光,部分墻壁上有彩繪,為赭紅色與黃白色相間的幾何形三角紋、勾連紋圖樣。整個建築具有承重合理、穩定性強的特點。廟址內堆滿瞭神像和動物塑像殘塊,有人塑像的頭、耳、鼻、手、上臂、乳房等部位,約分屬於6~7個個體。人像均為女性形象,形體大小多與真人相近,有的為真人的2~3倍,雙腿有盤坐姿態,雙臂有曲有伸,雙手有以掌支撐和握拳狀兩種。有的塑像表面塗朱或繪彩。主室西側出土一件較完整的女性頭像,面長22.5厘米,寬16.5厘米,塗朱彩,雙目斜立,眼珠嵌以玉片,炯炯有神,嘴角上翹,兩頰鼓起,具蒙古人種特征。動物塑像有豬龍和禽類。另外,同出的還有飾之字紋的薰爐器蓋、彩陶鏤孔器等。

  廟北僅8米處坐落一人工砌築邊緣的大型山臺遺址,是由3個以上的平臺組成,范圍東西、南北各約200米。山臺邊緣為石砌墻基,東西兩側山坡用石塊砌築成石墻多道。臺的方向與廟完全一致,推測當是與廟有關的大型建築遺址。

  積石塚 已有9個地點發現,共20餘座。其特點是以一座大墓為中心,四周用大型石塊疊築成規則的石墻為塚的框界,周圍或上部附葬小墓,上部封土積石成壇。大墓有土壙,長方形石棺,隨葬玉器數量多,大而精美,如豬龍形玉雕、勾雲形玉佩、馬蹄狀束發玉箍、玉龜等。石框界內側置成排無底筒形器,多為彩陶。已全部揭開的第二地點在廟臺以南約900米外,東西長150米,南北寬約40米,並列積石塚5座,每座占地約500平方米,其平面結構有長方形、方形、圓形、雙塚相套的前方後圓形,“日”字形。以塚Ⅱ為例,主體呈方形,除南部外,四周都砌築石框界,東西長17.5米,南北寬18.7米。塚中央是一座大型石槨墓,墓的上部砌成高0.65米的方臺,每邊長3.6米,墓室在方臺中部,墓底距方臺頂部1.4米,東西向,室壁以石板砌築。此墓早期被盜,無遺物。附葬小墓,均以石板、石塊砌成墓室,東西向,單人仰身直肢葬為主,有多人二次合葬。墓內隨葬玉器主要有:束發玉箍,通長10厘米左右,口徑5~7厘米,出土時枕在頭下;豬龍形玉雕飾,高10~15 厘米,出土時位於胸前;勾雲形玉佩,長15~22 厘米,出土時位於胸前。此外還有玉龜、玉鳥和環、璧等。筒形陶器為泥質紅陶,高60厘米,口徑35厘米左右,繪鱗狀紋、勾連紋、三角紋等黑彩。

  遺址群分佈范圍內還發現有零散分佈的灰坑和圓形房址,未見居住群落遺址。

  牛河梁遺址中心區域沒有近代村落,保存較好,基本保持著原始環境風貌。從1986年起,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建立工作站,負責發掘和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