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太祖朱元璋在其故鄉臨濠所建都城的宮城及父母陵墓前的石刻群。分別在安徽省鳳陽縣城西北隅和西南7公裡處。明洪武二年(1369)九月,朱元璋詔以臨濠為中都,集全國名材、百工技藝興建都城,至洪武八年(1375)停建,歷時6年。洪武十六年(1383)拆中都宮室名材建龍興寺,中都城逐漸廢棄。現僅存部分建築基址和城牆。明中都在建築佈局上,上承宋、元傳統,下啟明、清風格,對明北京城的規劃有深刻的影響。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中都共有3道城。明初皇城是宮城(亦名裡城)的專稱,至明後期萬歷年間,才把皇城改稱宮城或紫禁城,把原來皇城的外墻專稱皇城。外墻位於中都城內南部偏西,南北長約2160米,東西寬約1860米,每面各開一門。皇城平面近方形,南北長960米,東西寬890米,現存西城墻810米和南城墻西段329米。有午門、東華門、北安門、西華門4個城門。午門及西華門樓臺基尚存,城外現存護城河,寬約8米。城內建築僅存宮殿、禦道、金水河等遺址。

明中都城址平面圖

  午門是皇城的正南門,正中開3門,門洞進深41.5米,左右各開一掖門,券門內兩側及臺基四周有連續長576 米、通高1.61 米的白玉石須彌座,其上鑲嵌著龍、鳳、獅、鹿、麒麟、芍藥、牡丹、西番蓮、荷花、雲朵、方勝等各式圖案浮雕,是中都城遺址唯一沒有移位並保存完好的石刻藝術精華。西華門有3個門洞,券門內兩側基部為磚雕須彌座,上鑲嵌有花卉、方勝等磚雕圖案。城內宮殿遺址上,有石礎、螭首、望柱、欄板、踏階、石板、獸吻、瓦當等石雕構件和各色琉璃構件。雕刻技法有浮雕、圓雕、透雕等。西北隅散置蟠龍石礎5塊,每塊石礎長、寬各2.7米,厚1.7米,礎面浮雕蟠龍1圈,外飾翔鳳。造型較大,雕刻精美,均為國內罕見。

  建造皇城所用的城磚,質地細密,規格整齊,燒造考究。一般寬20厘米,長40厘米,厚11厘米左右,重約20千克。磚上刻有供磚單位名稱、提調官員和工匠的姓名、燒制的時間及各種字號等。其中有地方各府縣、軍隊各衛所和少量刑獄磚。磚文有隸、篆、行、楷等各類書體,以刻劃、模印、墨書等方法標於磚上。

  明皇陵北距明中都城約5公裡。洪武二年(1396)始建,洪武十二年 (1379) 竣工,始號英陵,後改稱皇陵。設3道城,分別為內皇城、磚城、土城,坐南朝北,北向中都城。明崇禎八年(1635)焚於兵火,現僅存陵丘及石刻。金水橋前西側立皇陵碑,東側立無字碑。皇陵碑通高6.87米,碑首兩側及頂部雕蟠龍6條,飾以雲朵。碑文是洪武十一年朱元璋自撰的一篇自傳體文章,全文1105字,是研究明史的重要資料。內城北門內神道兩側立華表及石象生32對,現存31對,自南向北,東西對列,總長256米,依次為:內侍2對,武將2對,文臣2對,石羊4對,石虎4對(隻存3對),石馬與控馬人6對,(1馬2人為1組,共4組),華表2對,石獅8對,獨角獸2對。每件均用整塊石料雕琢而成,刻工精細,仍存宋、元風格。

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

  1961年安徽省人民委員會公佈明皇城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6年成立鳳陽縣文物管理所。1983年制定瞭鳳陽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保護規劃。1983~1985年對皇陵石刻作瞭化學封護處理,殘斷部分粘接修復。1987年又對皇城西華門及午門南側進行瞭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