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清玉器漸趨脫離五代、宋玉器形神兼備的藝術傳統,形成瞭追求精雕細琢裝飾美的藝術風格。同時,古玩商界為適應收藏、玩賞古玉器的社會風氣,還大量製造瞭古色古香的偽贗古玉器。

  明代(1368~1644)玉器 明朝皇傢用玉由禦用監監製,在經濟、文化發達的大城市中亦有玉肆,最著名的碾玉中心是蘇州。明代玉器工藝的發展經歷瞭三個時期。

<

  明初玉器 出土和傳世的均有佳作。1970年南京市北郊中央門南五華裡明汪興祖墓 (1371) 出土瞭玉帶飾14塊。碾琢隱起行龍,出沒於祥雲之中,碾工玲瓏剔透,有鬼斧神工之妙。雲龍的形象與佈局均接近元代,玉帶板數量不符合明制。1970年春到1971年初,山東鄒縣尚寨村魯荒王朱檀墓(1389)出土瞭冕飾、玉帶、玉佩、玉圭、玉硯、玉筆架、玉杯等玉器,表現瞭明宗室親王生前和殉葬用玉的狀況。其玉材光澤較強,碾工遒勁,磨工精潤,不重細部,還保存著元代玉器的遺風。傳世的青白玉鏤空蟠龍帶環和白玉龍首觿是永宣時期禦用監所制,碾琢工整,形象細部交待明確,一絲不茍,與永樂雕漆、紫禁城內欽安殿白石欄板圖案一脈相通,標志著洪武至永樂間明代玉器的特有格調已露端倪。

  明中期玉器 自成化至嘉靖中期(1456~1544)的玉器,多集中出土於南京、上海、江西等地。1977年5月於南京市太平門外板倉村東徐達五世孫徐俌墓(1517)出土的鏤空芙蓉玉帶板,雕琢稍粗,反映瞭勛臣傢族用玉的情況。上海浦東海興路典當弄陸深(1477~1544)墓於1969 年被盜,出土瞭白玉鐵拐李、白玉蝶、玉雞心佩、白玉帶鉤、鏤空壽字玉、玉戒指、玉道冠、玉簪等,玉件小巧玲瓏,代表瞭地主、富商等人用玉的品種和作工。傳世的白玉蟠龍帶板,共20塊,符合明制。青玉鬥杯圖案別致,碾出一策杖老人在松下漫步,篆草書七言詩4行,有“梅道人戲作”款,是明人偽托梅道人之名而制。此器是仿古玉,有著濃厚的文人畫風格。

  明晚期玉器 嘉靖中期至崇禎十七年 (1545~1644),城市經濟繁榮,玉器產量增加,蘇州制玉業代表著全國玉器工藝的發展趨勢。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載:“良玉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今蘇州)。”著名玉工陸子剛就出自蘇州專諸巷。此期代表性的玉器有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玉帶鉤、玉碗、玉盂、玉壺、玉爵、玉圭、玉佩、玉帶等,包括瞭死者生前禦用玉器和死後的殉葬用玉。其中玉壺、玉爵等使用鏨金或珠寶鑲嵌工藝,更是絢麗多彩。這種金玉復合工藝本是古代固有的傳統做法,但玉器上鑲嵌寶石卻首見於定陵玉器,其起源可能比這更早些。

  當時古玉已成為古董(或稱古玩),是具有高價的特殊商品。商人為瞭獲取高利,便用劣質玉、摻色玉等廉價玉材制造瞭大批假古董,流傳至今的有大量的玉壺、玉杯。在圖案方面,當時符瑞吉祥的諧音題材甚為風行,這種“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圖案,首先是為瞭祈福,其次才顧及到美。玉器造型裝飾均極繁瑣,且技藝低下,玉質不佳。粗制濫造是此期玉器的普遍現象。

  清代(1616~1911)玉器 以精細見長,可分為四個時期。

  蕭條期 順治、康熙年間逐漸淘汰瞭明末玉器粗制濫造和格調不雅的缺陷,出現瞭繁榮景象。但清初準噶爾部分裂勢力猖獗,堵塞瞭和田玉的來路,阻礙瞭玉器工藝的正常發展,使康熙初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長達115年間的玉器工藝處於蕭條狀態,產量很少,傳世的玉器更為少見。1962年北京市德勝門外小西天康熙十四年(1675)索尼孫女黑舍裡氏墓曾出土瞭30件(雙)玉器,其中大部分是宋元明古玉,康熙朝玉甚少,反映瞭這一時期玉器工藝的蕭條情況。但此墓出土的兩件玉雞心佩及傳世的清初雙嬰耳玉杯,康熙時玉硯,雍正款玉杯、玉套環等器卻表現出此期玉器精致典雅的特點。

  昌盛期 乾隆二十五年至嘉慶十五年(1760~1810)為清玉的昌盛期。乾隆二十四年平息瞭回部大小和卓木的叛亂,次年新疆即開始貢玉,每年春秋兩貢竟達2000千克玉石,為皇傢玉器工藝的發展提供瞭豐富的原料。乾隆帝喜愛古玉和時作玉,當玉石來源解決之後,從蘇州召募名工充實養心殿造辦處玉作和如意館,加緊趕制玉器,不久又向蘇州、揚州、南京、杭州、天津、淮安、鳳陽、九江等八處攤派玉器活計。所以,這時宮廷玉器充斥各個殿座。各主要大城市玉肆也逐步繁盛。玉器的用途更加廣泛,可分為陳設、器皿、佩飾、冊寶、祭器、偶像、文玩、用具、鑲嵌等9類。清代宮廷玉器代表瞭當時玉器工藝的最高水平,地方玉器雖不乏精品,但遠不及宮廷玉器。

  乾隆時期玉器現存數萬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玉壽山、玉福海及大禹治水玉山。

  玉壽山。即丹臺春曉玉山,原名南山積翠玉山。玉山如屏,重巒疊嶂,瀑佈傾泄,石室隱現,麋鹿悠遊,二童采藥而歸,琢磨得勝似筆墨,表現瞭神仙所居的丹臺妙境。該玉現存樂壽堂明內東側。原玉器重1500千克,連銅座高138.5厘米,寬163厘米,厚99厘米,由院畫傢方琮和蘇州名玉工鄒景德畫稿,經兩淮鹽政玉作於乾隆四十二年至四十五年(1777~1780)十月,用近四年時間完成。

  玉福海。亦稱雲龍玉甕。隨玉料形狀所制,近似扁方形,周身琢雲龍紋,腹內光素,底鐫弘歷題詩,為朱永泰所鐫。此玉現存樂壽堂明間西側與玉壽山相對。原玉石重2500千克,連座高134.5厘米,寬135厘米,長60厘米,腹深34.5厘米,也是由兩淮鹽政玉作從乾隆四十一年至四十五年(1776~1780)十月,歷時四年零四個月完成。

  大禹治水玉山。全名“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玉山卓立如峰,表現出大禹指揮眾人在崇山峻嶺、懸崖絕壁上劈山鑿石、疏通水害的情景。玉重一萬零七百多市斤,高244厘米,寬96厘米,嵌金絲燒古銅座,堪稱“玉器之王”。養心殿造辦處如意館奉旨按宋人畫“大禹治水圖”設計玉山,乾隆四十六年(1781)二月初十日畫得正背左右四面紙樣,由院畫傢賈全照圖式在大玉上臨畫。後幾經周折於當年閏五月七日將玉料、蠟樣同時發到兩淮鹽政,碾琢完工後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八月十六日運京。玉山背面鐫數百字禦制詩文和璽文,由蘇州刻字名工朱永泰篆刻。全部工期近10年。現仍在樂壽堂後間。

  清代蘇州玉器精致秀媚,揚州玉器豪放勁健,宮廷玉器集蘇揚之大成,時作玉華麗典雅,仿古玉敦厚淳樸,成為清玉之楷模。乾隆時所稱的痕都斯坦玉器是具有阿拉伯風格的莫臥兒王朝玉器,乾隆中晚期時已大量進入內廷,得到乾隆的喜愛,乾隆曾命工匠仿制,其風格波及北京、蘇州、揚州等玉肆。

  新疆維吾爾族玉器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與宮廷玉器和痕都斯坦玉器有所不同,雖屬阿拉伯風格,但器形、紋飾均較單純,光素器較多,不重磨工,稍顯粗糙。葉爾羌玉工還仿制過宮廷玉器筆硯匣,嵌明代鏤空銘文玉帶板以做裝飾。

  衰微期 嘉慶十六年(1811)始,新疆玉貢減半,道光元年(1821)時完全停止玉貢。於是,宮廷玉器日漸衰落,有時甚至停止碾制。地方大城市的玉肆,也因原料不足,逐漸衰落下來。建都於南京的太平天國的天朝政權,曾設“玉器衙”專為王妃和天朝政權制玉,如傳世的太平天國天王玉璽和幼天王玉璽。天王玉璽,為和田青玉,長19.8厘米,寬19.8厘米,高2.6厘米,連柄通高9.3 厘米,重3850克。印身略有收分,鈕粗壯似柄,飾雲鳳紋,下有拱形孔,以便手握。璽文仿宋體,陽文。鐫“天父上帝 恩和 輯睦 太平 玉璽 永定乾坤八位萬歲救世幼主 天王洪日 天兄基督 主王輿篤真王貴福永錫天祿”共44字,是傳世玉璽中印文最多的一件。璽文邊欄上飾雙鳳戲蓮,兩側各飾升龍戲珠,下飾海水江崖等圖案,與清代龍鳳圖案形象的處理似有出入,具有民間色彩。碾磨較粗糙。幼天王玉璽為和田白玉,制於1864年。長21厘米,寬20.8厘米,高3厘米,連柄通高11厘米,重6000克,鈕粗壯如柄,飾雲鳳紋,下有長方形孔,便於手握。璽文仿宋體,陽文。鐫“太平天國 皇上帝基督帶真主幼主作主 明明 赫赫 天下太平萬方來朝 天子萬年 福祿壽喜 玉璽”共38字。碾磨亦較粗糙,邊欄之飾基本上與天王璽同。

  復甦期 清玉後又開始復甦。和田玉雖頓減,卻以岫巖玉代之,琢玉多面向民間。內廷玉作僅有工匠一人,形同虛設。帝後用玉均交蘇州織造玉作琢治,或命粵海關采辦,貢進內廷。北京的玉肆在幾次戰爭中沒有受到多大摧殘,更有所發展,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玉器產地。光緒二十年(1894)慈禧六十壽辰時大學士福錕等人進貢的“玉石仙臺”,代表瞭此時北京玉器簡樸渾厚的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