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代13個皇帝陵墓的總稱。位於北京市昌平縣天壽山下。明代遷都北京後,自成祖朱棣起,至末帝思宗朱由檢止,共十四帝,除景帝朱祁鈺因故別葬金山外,其他皇帝均葬此。依次為成祖長陵、仁宗獻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憲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慶陵、熹宗德陵、毅宗思陵。十三陵是一個整體性強、佈局主從分明的大型陵墓群。清初明陵遭破壞,乾隆年間曾進行修繕。1956年發掘定陵。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范圍與佈局 陵區面積約40平方公裡,東、西、北三面環山,依山勢建圍墻。正門大紅門開在南端,在各山口、水口處建關城和水門。大紅門前有石牌坊和下馬碑。牌坊為五間六柱,廡殿頂,東西通寬33.6米,高10.5米,為中國最大石坊。大紅門南向,券門三洞,無木架,全部磚石結構。單簷,廡殿頂,頂覆黃瓦,紅墻,白石基礎,東西長37.6米,南北寬11.4米。門南兩側各有下馬石碑。門東北部為拂塵殿,為皇帝祭陵更衣所在,今僅存遺跡。門北為總神道,直達長陵。

  神道長約1060米,南端建有大碑樓,重簷歇山頂,頂覆黃琉璃瓦,四面開門。內立“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碑樓外四隅各立雕龍華表。碑樓北神道兩側立石望柱和巨大的石象生18 對,相向而置。計獅子、獬豸、駱駝、象、麒麟、馬各4,皆2蹲2立;石人12個:武臣、文臣、勛臣各4個。再北為石柱組成的牌樓式欞星門。神道北段有支路,通向各陵。

  陵園形制 各陵自成陵園,規模大小不一,形制大致相同。陵園各建在山前,都有圍墻,門前豎無字石碑。進入陵園有祾恩門、祾恩殿。祾恩殿為祭祀所在,建築規模都較大,三五間不等,兩旁多建廊廡。殿後過牌樓門有石五供,再後有明樓、寶城。各陵葬皇帝一人,皇後人數不等。明樓為方形高樓,重簷歇山頂,正面簷下嵌匾,書陵名。樓中豎石碑,刻皇帝廟號、謚號。長陵陵園規模最大,寶城直徑340米。祾恩殿面寬九間,進深五間,重簷廡殿頂,有三層白石橫桿環繞,內有32根直徑1米以上本色楠木巨柱,面積1956平方米,雄壯雅潔,為國內僅見。除思陵外,各陵陵園左右均設有神宮監、神馬房、祀祭署。

明十三陵分佈圖

  定陵地宮及遺物 前有磚隧道、石隧道、金剛墻,隧道券接玄宮。玄宮分為前殿、中殿、後殿與左右二配殿,全部為石材起券結構。各殿間有石券洞相通,券洞前雕額枋、簷瓦,下作須彌座。洞內設漢白石雙扇石門。各門內均有自來石頂門。前、中兩殿地鋪方形澄漿磚。後殿和兩配殿地鋪花斑石。玄宮連同隧道券前後長87.34米,左右橫跨47.28米,總面積1195平方米。

  玄宮中殿設石供案三,案前均設黃琉璃五供,後殿有棺床,磚石結構,床上中為萬歷帝棺槨,左為孝端後棺槨,右為孝靖後棺槨,棺床上下放置隨葬器物、謚寶、謚冊等。萬歷帝棺床有金井。左右配殿也各有棺床、金井,唯無棺槨、器物。

  出土器物有帝後冠服、織錦匹料、金器、玉器、銅器、瓷器、木器、錫器、謚冊、謚寶、金元寶、銀元寶等各類器物近2648件。帝用翼善冠,全用金絲編就,並附有雙龍戲珠,十分珍貴;織錦匹料多成卷狀,中部加腰封,書寫織造時間、地點、名稱、尺寸和各種匠作姓名等,史料價值很高,但多有腐朽。

  1954年,文化部文物局對長、景、永三陵進行瞭整修。1958年整修定陵的地面建築與地下玄宮,1959年建定陵博物館。1986年又著手修繕昭陵。現歸十三陵特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