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晉文學傢。字太沖。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生卒年不詳。他傢世業儒學。少時曾學書法鼓琴,皆不成,後來由於父親的激勵,乃發憤勤學。左思貌醜口訥,不好交遊,但辭藻壯麗,曾用一年時間寫成《齊都賦》(全文已佚,若幹佚文散見《水經註》及《太平禦覽》)。泰始八年(272)前後,因其妹左棻被選入宮,舉傢遷居洛陽,曾任秘書郎。元康年間(292~299),左思參與當時文人集團“二十四友”之遊,並為賈謐講《漢書》。元康康末年,賈謐被誅,左思退居宜春裡,專意典籍。後齊王冏召為記室督,他辭疾不就。太安二年(303),河間王顒部將張方縱暴洛陽,左思移居冀州,數年後病逝。

  左思作品舊傳有集5卷,今存者僅賦兩篇,詩14首。《三都賦》與《詠史》詩是其代表作。《三都賦》的寫作時間,《晉書·左思傳》和《世說新語·文學》篇註引《左思別傳》的說法很不一致。據今人傅璇琮考證,《三都賦》成於太康元年(280)滅吳之前。《三都賦》問世後,張華贊嘆不已,皇甫謐為之作序,張載、劉逵作註;衛權作略解。一時間豪富人傢競相傳寫,以致“洛陽紙貴”。這除瞭《三都賦》本身的富麗文采及當時文壇重賦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因為它包含瞭當時朝野上下關心矚目的內容:進軍東吳、統一全國。此賦的寫作手法及風格雖與班固的《兩都賦》及張衡的《二京賦》相似,但它的思想主題則不是傳統的“勸百諷一”。因此《三都賦》在後期大賦中具有重要地位。左思另有一篇抒情小賦《白發賦》,采用頭發與人對話的寓言體,尖銳地抨擊“靡不追榮,貴華賤枯”的社會現實。

  左思詩歌代表作品是《詠史》詩8首,見於《文選》。《詠史》自班固以來大抵是一詩詠一事,在客觀事實的復述中略見作者的意旨,而左思的《詠史》錯綜史實,融會古今,連類引喻,“詠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見”(沈德潛《古詩源》)。左思早年有著強烈的用世之心,自認才高志雄,希望有所作為。但是在門閥制度的壓抑下,他始終懷才不遇。在《詠史》詩第2首中,他以“鬱鬱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的藝術形象,深刻地揭露“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不合理現象;在第7首中他借詠古代賢士的坎坷遭遇,沉痛地指出:“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對扼殺人才的黑暗現實進行瞭猛烈的抨擊,其筆鋒之尖銳,在兩晉南北朝是不多見的。《詠史》詩還借詠古人,闡明自己的生活態度和志向,聲稱:“貴者雖自貴,視之若埃塵。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所以梁代評論傢鐘嶸說左思“文典以怨,頗為精切,得諷喻之致”(《詩品》)。

  把深刻的現實內容以巧妙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是《詠史》詩的基本特點。鐘嶸說左思“野於陸機”,這是囿於齊梁時尚的偏見,後世評論者多持異議。其實左思並非不“文”。他多用對偶句,但無呆滯之弊;他講究練字練句而不失自然;他祖述漢魏而不刻板仿古,落落寫來,自成大傢,像“振衣千仞岡,濯足萬裡流”,“長嘯激清風,志若無東吳”等都是寫得很傳神的詩句。《詠史》詩語言樸實,感情充沛,氣勢雄健,雖然抒發瞭內心的鬱悶苦惱,但沒有流露出沮喪頹廢的情調,一氣貫註的詩篇中回蕩著壯志不已的悲涼,很近於建安文學的慷慨任氣。所以明清之際王夫之曾說:“三國之降為西晉,文體大壞,古度古心,不絕於來茲者,非太沖其焉歸?”(《古詩選評》)左思《詠史》詩的這種風格被鐘嶸稱為“左思風力”。“左思風力”曾對陶淵明發生過影響。左思所創造的“澗底松”這一藝術形象也被南朝范雲、初唐王勃借用來抒發懷才不遇的苦悶。

  左思另有《招隱》詩兩首,文筆流麗,其中“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很受後人贊賞。《嬌女詩》一首,語言樸素,感情真摯,對小女兒的疼愛之情躍然紙上。陶淵明的《責子》、杜甫的《北征》、李商隱《嬌兒詩》等,都受到它的一定影響。此外他還有《雜詩》一首,《悼離贈妹》詩二首。前者風格與《詠史》相近,後者是四言詩,典雅凝重。

  左思的作品收錄於嚴可均所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逯欽立所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