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小說傢。生於巴黎,卒於巴黎。父親是義大利人,母親是希臘人。7歲時父親病故,他和母親在外祖父的接濟下生活。在中學時已顯露文學才華,試寫瞭一部歷史小說、一些詩歌和一出喜劇。1857年,隨外祖父和母親遷居巴黎,靠助學金讀完中學。1862年進阿歇特書局當打包工人,不久以詩作出眾被擢升為廣告部主任,同時陸續在報刊上發表作品。

  最初幾年,左拉先後發表瞭中短篇小說集《給妮儂的故事》(1864)和長篇小說《克洛德的懺悔》(1865))、《一個女人的遺志》(1866)、《馬賽的神秘》(1867),他對社會題材的濃厚興趣及其民主的思想傾向已經相當鮮明。《克洛德的懺悔》描寫一個女子的墮落和悔悟,自然主義的創作方法已見端倪。警方認為此書“有傷風化”而進行調查,又發現左拉為第二帝國的反對派報紙撰稿,並與共和派進步人士交往甚密,迫使左拉於1865年辭去書局的職務。

  19世紀60年代,在法國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形勢下,泰納在《藝術哲學》(1865)等著作中運用科學方法研究文藝問題,指出種族、時代和環境對作傢及其作品所產生的重大影響;生理學傢貝爾納在《實驗醫學研究導論》(1865)中力倡在生物學和醫學研究上應用科學實驗方法,作出瞭重要貢獻;龔古爾兄弟連續發表瞭幾部以對人物進行病理分析為特色的小說。在他們的影響下,左拉參考瞭把社會視為生物學機體的孔德的實證主義哲學,提出他的自然主義文學理論。

  左拉認為既然可以用實驗方法認識物質世界,也就可以認識“情感和精神的生活”;他主張小說傢充當事實的收集者和根據事實進行實驗的實驗者,所以重視搜集資料,做一個“科學傢”,而不對所寫事物作政治的、道德的和美學的評價;他尤其強調生物學的決定論,認為人的生物本能支配其社會行為。

  左拉根據他的自然主義文學主張,寫瞭《黛萊絲·拉甘》(1867)和《瑪德萊納·菲拉》(1868)兩部長篇小說。前者被作者稱作“對生理學一種病況的有趣的研究”,後者則是研究隔代遺傳對人的影響。但這兩部志在革新的小說遭到瞭冷遇。

  左拉從1868年開始,準備寫一部《人間喜劇》式的大型作品——《魯貢瑪卡一傢人的自然史和社會史》。他先攻讀生理學,研究瞭大量的病例和史料,還繪制出一幅魯貢瑪卡傢族世系分支圖表。按左拉的預想,這部巨著將是“第二帝國時代一個傢族的自然史和社會史”,它將首先“研究一個傢族中的血統和環境問題”,然後是“用事實和感覺描寫出這個時代的社會面貌,並且在各種風俗和事件的細節中刻畫出這個時代”。

  從28歲到53歲,左拉勤奮地寫作瞭25年,終於完成瞭這部巨著。它包括20部長篇小說,出場人物達1 000餘人,題材幾乎涉及法蘭西第二帝國和第三共和國時期法國社會的政治、軍事、宗教、商業、科學、藝術各個方面,描寫瞭上流社會和工人、農民等各種人物及其生活。這些小說的思想價值和藝術成就參差不齊,但是總起來說,無疑是病理研究讓位給瞭社會研究,生物學決定論讓位給瞭社會環境決定論,“傢族史”讓位給瞭“社會史”,現實主義終於取得瞭對自然主義的優勢。

  在全書第一部《魯貢瑪卡傢族的命運》(1871)中,左拉原想表明精神病患者和酒精中毒者的後代從遺傳中所受的重大影響,但實際上在小說中占主導地位的卻是拿破侖第三政變時革命和反革命的鬥爭這一富有社會意義的內容,揭露瞭這次政變的不得人心及其擁護者的可憎面目,而魯貢瑪卡傢族後裔中一些人在對立的兩個陣營裡都扮演瞭重要的角色。

  第二帝國時期的投機傢和冒險傢的典型,在《魯貢傢的發跡》(1871)中首先登場。魯貢傢族的第三代成員阿裡斯第德依靠任帝國部長的弟弟的勢力當上路政副專員,幹起房地產投機的勾當,最後破產。此人在《金錢》(1891)中重又登場,從事股票投機。資產階級投機傢、冒險傢的醜惡嘴臉,交易所大王們你死我活的角逐,在這些作品中有著生動的寫照。

圖1 《小酒店》中譯本封面

  1877年問世的長篇小說《小酒店》,是左拉表現當代工人的第一次認真的嘗試。他在寫作計劃中明確地指出,這是一部“關於工人的小說”,它“解釋民眾的風尚、罪過、墮落、精神上和肉體上的畸形”,這一切“是由於現代社會工人所處的環境和條件”造成的。小說所描繪的勞動者非人的生活狀況,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控訴。

  在1880年大赦以後工人運動復興的形勢下所寫成的《萌芽》(1885),表現瞭左拉對於社會政治問題的更強烈的興趣。正如他在寫作提綱中所說,這部作品寫的是“雇傭勞動的崛起”和“資本與勞動的鬥爭”。小說以一個礦區為背景,描寫瞭法國產業工人的生活和鬥爭,反映瞭少數工人的消沉和多數工人的奮進,而以一次大規模罷工和軍警的血腥鎮壓作為高潮。它在法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第一次比較成功地在長篇小說中塑造瞭革命的無產者的形象,是左拉的現實主義達到最高成就的一部傑作。

圖2 《萌芽》插圖

  長篇小說《崩潰》(1892)描述普法戰爭中法軍在色當之役的慘敗,並把這一歷史事實表現為以前各卷中所描寫的社會惡性發展的必然結果,從而完成瞭整個第二帝國的社會史。

  繼這部巨著之後,左拉又寫瞭長篇小說三部曲《三名城》。其中《盧爾德》(1894)寫教士皮埃爾陪女友去聖跡洞求神治病,結果發現所謂聖母顯靈純系騙局。《羅馬》(1896)寫皮埃爾著書以圖改革基督教,遭到教皇拒絕。這兩部小說是對教會的一次清算,揭穿瞭宗教的虛妄,並得出隻有摒棄宗教、提倡科學才能解救社會的結論。《巴黎》(1898)則通過皮埃爾的弟弟、無政府主義者吉約姆放棄炸毀聖心教堂的故事,闡明瞭作者關於以科學發明來改良社會的思想。

  就在左拉動筆寫《三名城》的1894年,發生瞭法國軍方陷害猶太血統的軍官德雷福斯的冤案。左拉得知真相後立即投入為德雷福斯申冤的鬥爭中,為此發表一系列演說、文章,特別是1898年1月發表題為《我控訴》的致共和國總統的著名的公開信,有力地推動瞭這場鬥爭;但同時也招致反動勢力的迫害,1898年7月他被無理判處一年徒刑和3 000法郎罰款。他在宣判的當天逃亡到英國,直到次年7月回國。

  左拉在流亡英國期間開始寫作四部曲《四福音書》,其中《繁殖》(1899)歌頌傢庭和天倫之樂;《勞動》(1901)根據傅立葉空想社會主義思想,表達瞭通過勞動社會化達到人類和諧的理想;《真理》(1903)是德雷福斯案件的藝術的再現;計劃中的《正義》的主題是宣揚各民族團結合作,讓公平和正義主宰人類,但是他未及完成這部小說即因煤氣中毒去世。

  除長篇小說和自然主義理論著作外,左拉的重要作品還有中、短篇小說集《給妮儂的新故事》(1874)、《佈爾勒上尉》(1882)、《納依斯·米庫蘭》(1884),其中的《磨坊之役》、《陪襯人》、《鐵匠》等篇都是思想性和藝術性很高的作品;他還著有劇本《拉佈丹傢的繼承人》(1874)、《狂風》(1901)等;批評著作《我的仇恨》(1866)、《文學文獻》(1881)、《真理在前進》(1901)以及《雜文、序言、講演集》(1929)和大量書簡。

  左拉的成就在於通過描寫各階級、各領域的大量作品,相當真實地再現瞭19世紀後半期法國從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時的社會場景,反映瞭從拿破侖第三政變到色當戰役乃至德雷福斯案件等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和社會矛盾。他接觸到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者的惡劣的勞動與生活條件和工人運動等許多重大社會問題,並且一貫同情人民大眾,譴責資產階級。他的長篇小說的基本藝術風格是氣勢雄渾,筆力酣暢。

  左拉的小說創作和自然主義理論深深地影響瞭19世紀後數十年的法國文學。法朗士在左拉墓前的演說中,不但贊揚他的人格,稱他在德雷福斯事件中的表現是“人類良心的一個關頭”,而且高度推崇他的文學成就,認為在當時的世界文壇上隻有L.N.托爾斯泰可以與之相比。《萌芽》等作品至今在法國暢銷不衰,列寧也非常喜愛左拉的為人及其作品。左拉是中國讀者比較熟悉的法國作傢之一。他倡導的自然主義傳播到世界各國,對中國作傢茅盾等人也有所影響。他的重要作品如《小酒店》、《萌芽》、《娜娜》等都早有中譯本。

  

推薦書目

 譚立德編選. 法國作傢、批評傢論左拉. 合肥: 安徽文藝出版社, 1994.

 左拉. 左拉文學書簡. 吳嶽添, 譯. 合肥: 安徽文藝出版社,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