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繞著人群的空間中可直接、間接影響到人類生活、生產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質、能量的總體。構成自然環境的物質種類很多,主要有空氣、水、植物、動物、土壤、巖石礦物、太陽輻射等,這些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

  地表各個區域的自然環境要素及其結構形式是不同的,因此各處的自然環境也不同。低緯度地區每年接受的太陽能比高緯度地區多,形成熱帶環境;高緯度地區形成寒帶環境。雨量豐沛的地區形成濕潤的森林環境;雨量稀少的地區形成乾旱的草原或荒漠環環境。高溫多雨地區,土壤終年在淋溶作用下呈酸性;半幹旱草原地帶,土壤常呈中性或堿性。不同的土壤特征會影響植被和作物。在廣闊的大平原上,表現出明顯的緯度地帶性;在起伏較大的山地,則形成垂直的景觀帶。

  自然環境中的各個環境要素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如西、北歐地區溫濕多雨,這裡的工業區和城市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使雲、霧增加,雨水酸度增大,酸雨降到地表,不僅有侵蝕作用,而且加強瞭溶蝕、腐蝕作用,造成土壤和湖泊酸化,影響植物和魚類生長。

  自然環境按生態系統可分為水生環境和陸生環境。水生環境包括海洋、湖泊、河流等水域。水體中的營養物質可直接溶於水,便於生物吸收;水溫變化幅度小於氣溫變化幅度,生物容易適應;水中的氧和氮的比值大於大氣中二者的比值。因此,水生環境的變化比陸生環境緩和且簡單,水中生物進化也緩慢。水生環境按化學性質分為淡水環境和咸水環境。淡水環境主要是陸地上的河流和湖泊,是受人類影響最大的區域,環境質量的改變相當復雜。咸水環境主要指海洋和咸水湖。海洋中又可分為淺海環境和深海環境:前者水中營養較豐富,光線較充足,是海洋中生物最多的部分;後者范圍廣大,生物資源不如淺海豐富。陸生環境范圍小於水生環境,但其內部的差異和變化卻比水生環境大得多。這種多樣性和多變性的條件,促進瞭陸生生物的發展,生物種屬遠多於水生生物,且空間差異很大。如按熱量帶來分,有熱帶生物群系、溫帶生物群系、寒帶生物群系;按水分條件來分,有濕潤區的生態類型、幹燥區的生態類型;按地勢來分,有低地區生態類型、高山區生態類型。陸生環境是人類居住地,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大多直接取自陸生環境,因此人類對陸生環境的依賴和影響亦大於對水生環境的依賴和影響。如農業的發展,就大面積地改變瞭地球上綠色植物的組成。

  自然環境按人類對它們的影響程度以及它們所保存的結構形態、能量平衡可分為原生環境和次生環境。原生環境受人類影響較少,那裡物質的交換、遷移和轉化,能量、信息的傳遞和物種的演化,基本上仍按自然界的規律進行。如某些原始森林地區,人跡罕到的荒漠、凍原地區,大洋中心區等都是原生環境。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原生環境日趨縮小。次生環境是指人類活動影響下,其中物質的交換、遷移和轉化,能量、信息的傳遞等都發生瞭重大變化的環境,如耕地、種植園、城市、工業區等。它們雖然在景觀上和功能上發生瞭改變,但它們的發展和演變的規律,仍然受自然規律的制約,仍屬自然循環的范疇。人類改造原生環境,使之符合人類的需要,促進瞭人類經濟文化的發展,但如果在生產過程中不重視環境中物質、能量的平衡,就會使次生環境的質量變劣,給人類帶來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