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國時期哲學傢,道傢學派的代表人物。名,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史記》稱其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曾在傢鄉做過管理漆園的小官,在職不久即歸隱瞭。莊子一生貧苦,但卻不願意做官,楚威王聞知莊子很有才能,派人專門請莊子做楚國的宰相,被莊子斷然拒絕。其思想主要保存在《莊子》一書中。

  作為道傢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繼承瞭老子天道自然的思想,也認為道是世界的最高本原。《莊子·大宗師》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道雖然不能為人的感覺所感知,但它確實是“自古以固存”的實在,是產生天地萬物的最後本原。老子認為道的本性是自然無為,這一思想也為莊子所繼承。莊子認為,“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從自然的原則出發,莊子反對人的有意作為。他說:“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故曰: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在莊子看來,自由自在是動物的本性,同時也是人的本性。“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命曰天放。”自由自在不僅是人的本性,同時也是人生的理想狀態。“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從自然的原則出發,莊子對儒傢所大力提倡的仁義禮樂也提出批評,指出:“意仁義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憂也。”聖人制禮作樂,標舉仁義,隻是激發瞭人的好知之心,煽動瞭人的爭利的傾向,所以,“禮樂遍行,則天下亂矣。”從自然的原則出發,莊子對人之生死也完全持一種自然的態度,認為“死生為晝夜”,生與死的變更就像晝夜的交替一樣,也是一自然現象。“人之生,氣之聚也。聚之為生,散之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所以,“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從自然的原則出發,莊子認為世間之一切,本無是非、大小的差別,“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莊子哲學的目的在於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

  莊子對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魏晉玄學“祖述老莊”,莊子為其思想發源地之一,宋明理學以儒為主,融合道、釋,也受莊子思想的影響,莊子所倡導的自然而自由的精神追求,更對阮籍、嵇康、陶淵明、蘇軾、李贄等人產生瞭非常大的影響,中國傳統士大夫常出入於儒、道之間,身在廟堂而心在山林,其所追求的山林境界就是莊子哲學所昭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