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三大河。位於中國南部。年徑流量僅次於長江,居全國第二位。原指廣州至東江口的河段,因河中有海珠島而得名,後以之稱該水系。習慣所稱珠江流域系指西江、北江、東江及珠江三角洲廣大流域。珠江流域跨越雲南省、貴州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江西省、湖南省等省區。位於北緯21°31′~26°29′,東經102°15′~115°53′,由東江、北江、西江匯流而成。流域呈扇狀輻合,但各水系則呈樹枝狀分佈。主流長2 214千米,流域面積45.336萬平方千米(其中包括越南境內的1萬多平方千米)。

  珠江流域山地丘陵占總面積94.5%,平原、盆地占5.5%。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為雲貴高原,多喀斯特地貌,高原邊緣峰峭崖陡,多瀑佈、急流。雲貴高原以東,山勢驟降至兩廣低山丘陵,其中矗立大瑤山、大明山、九連山、石硿洞等1 000多米高山,喀斯特遍佈。丘陵中有南雄、英德、曲江等較大盆地。丘陵以東為三角洲沖積平原,地勢低平,河網縱橫,僅有少量丘陵、臺地散佈其間。

  石灰巖約占全流域面積50%。西江中、上遊喀斯特地區地下水可分為裸露性和覆蓋性兩大類。廣西境內枯水流量在0.1米3/秒以上,流程在10千米以上的地下河系共248條,其中有些呈斷頭河,已被利用的約半數。區內地下水豐富,有些河段上遊斷面流量較下遊多,許多小流域地下與地表流域面積不一致,產流和匯流過程十分復雜。

  幹支流概況 主幹流西江源於雲南沾益縣馬雄山,全長2 214千米。總落差約2 130米,在三水以上流域面積約35.3萬平方千米。西江幹流上遊南盤江與北盤江匯合後稱紅水河,匯柳江過大藤峽後稱黔江,黔江與鬱江相匯後稱潯江,匯桂江後在梧州市以下始稱西江。西江經羚羊峽後在思賢滘處與北江溝通,以下便流經珠江三角洲入南海。

流經廣州市區的珠江兩岸景觀

  北江主源稱湞水,源於江西省信豐縣西溪灣,幹流全長468千米,流域面積4.01萬平方千米,絕大部分在廣東省境內,總落差約310米,主要支流有武水、滃江、連江和綏江。北江中遊切過盲仔峽和飛來峽,經三水後流入三角洲河網區,與西江河道交錯,註入南海。

  東江源於江西省尋烏縣大竹嶺,稱潯烏水,與定南水相匯後稱東江,流經廣東東部。幹流全長520千米,流域面積2.7萬平方千米,總落差約440米,到石龍後分流,形成東江三角洲,後分為北幹流和南支流兩大河,同註入獅子洋經虎門出海。主要支流有安遠水、浰江、新豐江、秋香江、西枝江和增江。

  西江、北江在思賢滘溝通後,形成河網交錯的西、北江三角洲,分經8個口門出海,自東而西為虎門、蕉門、洪奇瀝、橫門、磨刀門、雞啼門、虎跳門和崖門。東江三角洲則以獅子洋相隔,與之組成復合三角洲,三角洲總面積約1.1萬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積2%左右。西、北江三角洲年平均向海外伸延70~100米,淤積成廣大灘地。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又有興安運河(見靈渠)溝通湘江、漓江。

  氣候與水文 珠江流域屬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1 000~2 000毫米,個別地區可達3 000毫米,沿海較多,雲貴高原較少。多暴雨,雨量集中在夏秋季,在廣西中北部常有持久性大暴雨,導致西江大洪水。

  流域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3 360億立方米(1978年平均),居全國河流的第二位。其中西江年均徑流量2 290億立方米,約占流域總量的80%,北江為429億立方米,東江為237億立方米。珠江流域4~9月為汛期,流量占全年的70%~80%,洪水多出現於夏季,下遊及三角洲常有較大秋汛。珠江流域洪水歷時最長半月左右,漲落均較迅速。4~9月汛期中,一般出現洪峰5次,即頭造水(農歷三月底)、四月八(農歷)、龍舟水(農歷五月)、慕仙水(農歷七月上旬)和中秋水(農歷八月後),其中以龍舟水最大。珠江流域有些河段的水位差很大,如西江中遊都安站最大水位差39.09米,武宣站25.53米,北江連江口站20.60米。

  流域年平均含沙量為0.126~0.344千克/米3,其中西江為0.344(梧州),北江為0.123(石角),東江為0.148(博羅),年平均輸沙總量約為8 554萬噸。其中西江約7 530萬噸,占總輸沙量90%左右,多來自紅水河;北江年平均輸沙量約595萬噸,占總輸沙量5%以上;東江年平均輸沙量約429萬噸,不及總輸沙量的4%。特大洪水時含沙量亦較大,如1968年,西江馬口站測得輸沙量達1.32億噸,為平均值的2倍。

  珠江流域河水礦化度一般為50~200毫克/升,水化學類型為重碳酸鹽鈣組水和碳酸鹽鈉組水。西江中上遊河水礦化度較高,約150~200毫克/升,硬度2~3毫克當量/升,屬重碳酸鹽組水;東江、北江河水礦化度較低,大都在100毫克/升以下,均屬重硫酸鹽鈉組水,河水硬度多在1毫克當量/升以下。

  水力資源 珠江全流域理論水力蘊藏量3 335萬千瓦,理論年發電量2 921億千瓦·時,占全國總量的5.8%。流域水力資源大部分在西江,理論蘊藏量2 943萬千瓦,占全流域88%;可開發量2 117萬千瓦,占全流域86%。其餘各江及三角洲理論蘊藏量僅占12%,可開發量為14%。珠江水力資源特點為高度集中,有利於系統開發。如從貴州(南盤江)到廣西武宣,幹流長1 143千米,集中落差達692米,流量4 000多米3/秒,地質條件宜於建壩址的天生橋高低壩、巖灘、龍灘、大化、百龍灘、惡灘、十五灘、大藤峽、魯佈革等處,可建成一組梯級發電系統,裝機總量1 300萬~1 500萬千瓦,年發電量達500億~600億千瓦·時。已建和在建的大發電站,如經水河大化站,裝機容量40萬千瓦,發電量20.6億千瓦·時;東江新豐江發電站,裝機容量29.25萬千瓦,發電量11.7億千瓦·時。其餘較大水電站有北江長湖站、廣東流溪河站、增江天堂山站、廣西澄碧河站和西津站等。流域多山地丘陵,支流落差大,水量又充沛,故小水電資源豐富。流域中已開發農村小水電站2萬多座,總裝機容量486萬千瓦。流域內的大水電站年發電總量達200多億千瓦·時。

  人文概況 全流域通航裡程約1.29萬千米,占全國航運裡程1/4,5 000噸級海輪可直達黃埔港。北江支流小北江(連江)先後建成瞭9個航運梯級,成為全渠化河道。

  珠江流域總人口7 500多萬,其中農業人口占5 857萬,民族以漢族最多,少數民族則以壯族和苗族較多,此外有瑤、佈依、毛南、彝、黎等10個民族。

  自然資源 耕地440多萬公頃,水田占60%左右,為中國主要農林產區和熱帶、亞熱帶作物基地,全國主要商品糧基地。蔗糖產量約占全國1/2,熱帶作物有橡膠、油棕、咖啡、可可、劍麻和香茅等。

  珠江流域淡水魚約有250種,除鯉、鯽、鯿、青、草、鰱、鳙、鱖、花藯、邉、鯰、鯇、黃頸等魚類外,尚有該流域獨有的鯪魚、卷口魚。流域河道又多洄遊魚類,如鰣魚、鱭鳳、鰶、艮魚、鰻鱺、花鰻、鱸、鯔等。還有重達數百斤的中華鱘。珠江三角洲下遊河口區還有豐富的蜆、青蟹、沙蝦及人工養殖的牡蠣。

  珠江流域有煤、錳礦、硫鐵礦、鐵礦及鋁、錳、鎢、錫、鋅等礦產資源。谷地和平原多分佈在鬱江、潯江、西江沿岸和東江、北江中下遊。三角洲平原為珠江流域糧食基地,為塘魚、海產、蔗糖、桑蠶、三鳥(雞、鴨、鵝)和各種經濟作物的主要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