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宋代作傢。號幽棲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說海寧(今屬浙江)人。約於1131年前後在世。《蕙風詞話》稱“淑真與曾佈妻魏氏(魏夫人)為詞友”,“則是北宋人無疑”。她出生於仕宦傢庭,父親曾官於浙西。幼聰慧,喜讀書,文章幽豔,擅長丹青,通曉音律。後由父母作主出閣,嘗從其夫宦遊往來於吳越、荊楚間。因與丈夫情趣不合,常抑鬱寡歡,每臨風對月,觸目傷懷,皆寄寓於詩,故詩中多憂愁怨恨之語。據說她一生創作的詩詞很多,死後被父母“一火焚之,今今所傳者百不一存”(魏仲恭《斷腸詩集序》)。

  朱淑真是宋代為數不多的女詩人,文學成就略遜於李清照,卻也是宋代唯一能追步李清照的女詩人。其詩集以內容編次,分為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吟賞、哀怨、雜題、詠史、花木諸卷,寫景詠物,往往都真實地反映瞭她的生活與情感世界。如《愁懷》的“鷗鷺鴛鴦作一池,須知羽翼不相宜。東君不與花作主,何似休生連理枝”,賦物吟情,委婉地表達瞭自己因婚姻不美滿而造成的孤獨寂寞而又無可奈何的復雜心理。其餘如《訴愁》的“良辰美景俱成恨,莫問新年與舊年”,《舊愁》的“啼鳥一聲驚夢破,亂愁依舊鎖眉峰”、《九日》的“秋色夕陽俱淡薄,淚痕離思共淒涼”,都表現瞭詩人相同的情感。可以說這一憂思在詩歌中幾乎無處不在,正因為這一特點,後世人遂以“斷腸”名其詩集。

  朱淑真還創作有一些詠史詩,品評歷史人物,表現出與上述閨怨詩迥然不同的風格,如贊頌“蓋世英雄力拔山”的項羽(《項羽二首》),稱賞“男兒忍辱志長存”的韓信(《韓信》),稱贊“功成名遂便歸休”的張良(《張良》),惋惜“一言請削獨幹誅”的晁錯(《晁錯》),雖然這些見解與前人無多大差別,卻洋溢著一種慷慨激昂的氣勢。她還有一些詩表現出對農事蠶桑以及農民生活的關心。如《苦熱聞田夫語有感》、《喜雨》、《東馬塍》諸詩都是這類題材的作品。朱淑真的詩歌造語婉麗明暢,自然清新,塑造意境形象鮮明生動,具有極高的藝術魅力。其《青晝》詩“竹搖清影罩幽窗,兩兩時禽噪夕陽。謝卻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自南宋劉克莊以來,即為後世詩人激賞。

  朱淑真的詞也成就斐然。其詞繼承瞭晚唐五代詞風,同時又受柳永、周邦彥等人影響,形成瞭清空婉約的風格。清陳廷焯將她評為僅次於李清照的第二女詞人(《詞壇叢話》、《白雨齋詞話》卷二)。她的詞與詩相同,也善於刻畫個人的內心世界,如〔減字木蘭花〕“獨行獨坐,獨倡獨酬還獨臥。佇立傷神,無奈輕寒著摸人”、〔生查子〕“酒從別後疏,淚向愁中盡。遙想楚雲深,人遠天涯近”,都淋漓盡致地表現瞭閨中女子孤單寂寞的生活與愁悶哀怨的情感,《古今女史》謂其“曲盡無聊之況,是至情,是至語”。她的詞在表現手法上擅長使用白描,往往以一兩句妙語,即能準確地刻畫被描寫對象的神態。如以“嬌癡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懷”(〔清平樂〕),表現瞭青年女子的嬌憨姿態,與李清照的“眼波才動被人猜”有異曲同工之妙(《蓮子居詞話》卷二);以“斜倚東風渾漫漫,頃刻也須盈尺”(〔念奴嬌〕),描繪雪花漫天飛舞的輕盈。〔菩薩蠻〕詠木樨、〔卜算子〕詠梅,則更是詠物佳作。

  朱淑真的詩在南宋淳熙時嘗編為集,取名《斷腸集》,收錄詩200餘篇,魏仲恭作《斷腸詩集·序》。今存鄭元佐註本《斷腸詩集》10卷、《後集》8卷,有元刻本、明刻遞修本、清同治六年抄本、《武林往哲遺著》本。詞在明代時也單刻為《斷腸詞》1卷傳世,今存明毛晉汲古閣刊本、《四庫全書》本、《西泠詞萃》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有張璋、黃畬校註《朱淑真集》,冀勤有《朱淑真集註》(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