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末民初以來,在廣大城鄉地區出現的非職業性音樂社團。這些社團一般規模不大,數量及種類繁多,宗旨及活動的時間各不相同。它們對活躍群眾的精神生活、普及西方音樂知識和技能,以及保存、發展中國傳統音樂等方面影響較大。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除中國音樂傢協會及其地方分會這樣帶有半官方的、指導性的群眾團體外,大多是非正式的、自發組成的民樂社團和偏重於學術研究的交流和提高的新成立的社團。

  20世紀上半葉的音樂社團 代表性的音樂社團主要有以下幾類。

  自娛為主的民樂社團 它們類似清末以來的戲曲、說唱的“票房”,主要是為瞭提供愛好者的自娛,也帶有向新人傳授的作用。其中比較重要的古琴社團有“金陵琴社”(清光緒末期由黃勉之建於南京),“九嶷琴社”(民國初年由楊時百建於北京),“德音琴社”(民國初年由王露建於濟南),“梅庵琴社”(1929年由徐立蓀建於南京),“今虞琴社”(1936年由查阜西、彭祉卿、張子謙等先後建於上海和蘇州)等;屬於昆曲和民族器樂的社團有無錫的“天韻社”(社長吳畹卿,創建於清光緒年間);上海的“文明雅集”(創建於1911年)、北京的“國樂研究社”(創建於1919年)、上海的“大同樂會”(會長鄭覲文,創建於1920年),上海的“華光樂社”(會長王巽之,創建於1923年),上海的“霄兆國樂會”(會長李廷松等,創建於1925年),蘇州“吳平音樂團”(團長項印若,創建於1929年),以及廣州的“素社”和“廣東省國樂研究會”等。

  普及社會音樂教育為主的社團 它們大多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而成立,有些是直接隸屬於學校的課外社團。它們活動的內容主要為:①舉辦不同名目的輔導班,向參加者傳授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②編輯出版音樂期刊,向廣大讀者傳授知識、交流思想和學術心得;③組織音樂演出,擴大音樂藝術在市民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會長蔡元培、具體工作由蕭友梅主持,創辦於1920年,編輯發行瞭月刊《音樂雜志》),上海“中華美育會”(會長吳夢飛,創辦於1920年,發行瞭月刊《美育》),上海“中華音樂會”(會長盧煒昌,創辦於1923年,發行瞭《音樂季刊》),北京“愛美樂社”(社長柯政和,創辦於1927年,發行瞭月刊《新樂潮》),北京“國樂改進社”(負責人劉天華,創辦於1927年,發行瞭期刊《音樂雜志》),南昌“江西省推行音樂教育委員會”(負責人程懋筠,創辦於1933年,發行月刊《音樂教育》),上海“音樂教育協進會”(負責人戴天道、錢仁康等,創建於1945年,發行瞭期刊《音樂與教育》、《音樂評論》)等。此外,上海“中華口琴會”(會長王慶勛)、“大眾口琴會”(會長石人望)、“上海口琴會”(會長陳劍晨)、南京“中國口琴會”等,除進行有關口琴的傳播活動外,也各自編輯出版瞭刊物《中華口琴界》、《中國口琴界》、《上海口琴界》等。

  推動音樂理論研究和音樂創作的音樂社團 其中比較重要的有: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的“樂藝社”(社長蕭友梅、主編青主,創辦於1930年,發行季刊《樂藝》),上海“音樂藝文社”(社長蔡元培、主編蕭友梅、黃自等,創辦於1934年,發行季刊《音樂雜志》),重慶(後遷桂林、上海等地)的“新音樂社”(主編李凌、趙渢等,創辦於1940年,發行月刊《新音樂》),重慶國民政府教育部“音樂教育委員會”的“樂風社”(社長熊樂忱、主編繆天瑞,創辦於1940年,發行月刊《樂風》),香港的“兒童音樂社”(主編宋軍等,創辦於1941年,發行瞭期刊《兒童音樂》),重慶的“音樂月刊社”(主編繆天瑞等,創辦於1942年,發行瞭《音樂月刊》),延安音協的“民族音樂社”(主編李元慶等,創辦於1942年,發行瞭月刊《民族音樂》)等。

  推動群眾歌詠活動為主的音樂社團這類社團主要屬於產生於20世紀30~40年代、全民性的抗日救亡運動和民主運動中進步社團,數量很多、影響也相當大。其中比較重要的有上海的“業餘歌詠團”(由呂驥、沙梅等負責,創建於1936年),上海的“民眾歌詠會”(由劉良模、麥新、孟波等負責,創建於1936年),武漢的“武漢合唱團”(團長夏之秋,創建於1938年),武漢的“海星合唱團”(團長冼星海,創建於1938年),以及重慶的“星海合唱團”(創建於1945年)、“民主合唱團”(創建於1945年),蘇州的“藝聲歌詠團”(創建於1945年),北平的“大傢唱合唱團”(創建於1946年)等。

  研究民族音樂的學術團體 這類社團當時數量極少,主要有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的“中國民間音樂研究會”(會長呂驥,創建於1938年,發行瞭《民間音樂研究》等),重慶“中國音樂學會”(會長陳立夫,創建於1942年),重慶國立音樂院的“山歌社”(由郭乃安、謝功成等負責,創建於1945年,發行瞭期刊《山歌通訊》),南京的禮樂館(由楊蔭瀏等負責,創辦於1947年,發行瞭期刊《禮樂半月刊》)等。

  20世紀下半葉的音樂社團 這類群眾團體除瞭“中國音樂傢協會”及其地方性的分會外,大多屬掛靠於“中國音協”或有關音樂院校領導下的、學術性的業餘音樂社團。

  半官方群眾音樂團體 主要是直屬“中國文聯”的中國音樂傢協會,及直屬各“省文聯”的地方音協。

  古琴社團 主要有“北京古琴研究會”(會長先後為溥雪齋、查阜西、吳釗,創建於1950年);上海“今虞琴社”(會長張子謙、龔一,重建於1980年)等。

  學科性學術組織 此類組織大多建立於80年代以後,其主要活動多為進行本學科的學術研討年會、舉辦學術性的音樂演出及出版有關的學術性出版物。主要有:“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原名“中國民族音樂學會”,1986年改現名,先後的負責人有趙渢、黃翔鵬、沈洽等,成立於1981年);“中國音樂美學研究會”(會長先後為李業道、於潤洋,成立於1982年);“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會長先後為劉峰、馮光鈺、樊祖蔭,成立於1984年);“中國音樂史學會”(會長先後為吉聯抗、趙渢、馮文慈,成立於1985年);“中國律學學會”(會長為趙宋光,成立於1986年);“中國東方音樂學會”(會長為江明惇,成立於1987年);“中國聶耳、冼星海學會”(會長程雲,建立於1982年);“馬思聰研究會”(會長先後為吳祖強、汪毓和,成立於1990年);“蕭友梅音樂研究會”(會長江民惇,成立於1994年)等。

  其他專業性學術團體 此類組織也基本上建立於80年代以後,主要有:中國合唱學會,二胡學會,琵琶研究會,中國民族樂管弦樂學會,大提琴學會,手風琴學會,中國交響音樂學會,中國民族聲樂學會,南音學會,中國律學學會,中國音樂基本理論學會,音樂治療學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