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民族典籍和口頭流傳的神話的統稱,包括中國古典神話以及當代56個民族中依然流傳著的神話。它們敘述的是神靈和傳說中英雄們的超自然經歷。

  內容 中國古代神話歷史非常悠久,西元前21世紀的夏代已經廣泛傳播,但文字記錄相對較晚。《詩經》、《尚書》、《易經》、《左傳》、《國語》、《莊子》等先秦時代的古籍中都有神話內容,而以《山海經》、《楚辭》以及漢代的《淮南子》中保存神話較多,情節比較較完整。

圖1 嫦娥奔月 (南陽漢代石刻)

  由於各地區的部族不同和文化差異,中國古典神話具有不同的地域系統。其中主要有南方的楚國神話系統、北方的中原神話系統、西方的昆侖神話系統和東方的蓬萊神話系統。它們彼此區別又互相聯系,共同豐富瞭中國古典神話的寶庫。

  在創世神話方面,來自南方的盤古神話最重要。盤古開天辟地和盤古垂死化身表現瞭古人對於宇宙起源問題的終極性認識。來自北方的女媧用黃土造人神話解釋人類的起源。女媧神話描述瞭一場宇宙災難:“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終於重整宇宙秩序,拯救瞭人類。共工、顓頊爭奪天帝地位的神話中,共工“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於是,天空向西北傾斜,日月星辰總向西北落去;大地向東南傾斜,一切河流都向那裡流動。這個神話是古人對於天空和大地基本面貌的觀察認識。《山海經》和《淮南子》描述的是以昆侖山為活動中心的神靈體系,它以黃帝為主神,其下有太皞、炎帝、少昊、顓頊和西王母等,共同統治著宇宙。黃帝與炎帝之戰、黃帝與蚩尤之戰展示瞭遠古時代華夏族與九黎、三苗等族群之間的戰爭。簡狄吞鳥卵而孕生契和薑嫄踩天帝腳印而孕生後稷的神話分別敘述上古時代中國兩大民族——商民族和周民族的起源。鯀、禹父子治水是中國獨特的洪水神話,講述的是英雄在神的支持下前赴後繼,戰勝洪水的故事。作為文明古國,中國的文化起源神話值得關註。諸如燧人鉆木取火、神農創造農業、伏羲畫八卦並和女媧一起創立婚姻制度、倉頡造字等,舉凡一切重要的文化事項都有神話的解說。關於樂器和樂曲的神話傳說相當豐富。笙、琴、瑟、簫等樂器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發明者包括女媧、伏羲、黃帝、神農、堯、舜等。另外,伏羲所造的樂曲有《駕辯》、《扶來》,神農的樂曲有《扶犁》,舜的樂曲有《韶》、《南風》。這些神話傳說為中國古代禮樂制度的發展提供瞭論據。春秋戰國時代發展起來的蓬萊神話重點描述東方大海中的仙山,主要表現古人對於長生不老的追求。

  演變 中國神話源遠流長,一些古典神話至今依然流傳在某些不發達地區。四川、湖北、河南、河北、甘肅等地農村陸續發現瞭口頭流傳的盤古、伏羲、女媧、誇父、大禹的神話傳說。這些民間神話展示瞭中國神話頑強的生命力。

圖2 傳為伏羲女媧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由於歷史演變,中國古代神話人物的性質比較復雜。有時候是超自然的神,有時候則顯示為人間古帝王。黃帝是中央天帝,長瞭四張臉,高居於昆侖山頂,以玉膏為食。可是,孔子認為他是遠古時代的帝王,派瞭四個替身去治理四方。一般來說,神是永生的,可是盤古、伏羲、女媧、黃帝、炎帝都有陵墓。盤古墓在南海,伏羲陵在河南,黃帝陵在陜西橋山,炎帝陵在湖南炎陵縣。學術界對中國神話人物演變的認識存在分歧。一種觀點認為:這些人物原來都是超自然的神靈,隨著時間推移他們被歷史化,轉變為遠古帝王。另一種觀點認為:許多神話人物原來就是古代傳說人物,逐步被神化,最終成為超自然的神靈。

  多民族的共同創造 中華民族是由多個民族集團互相碰撞、互相融合,逐步發展起來的。上古時代,活動於中原黃河流域的華夏族群,淮河流域的東夷族群以及長江流域的三苗族群,西北地區的狄、羌族群都是中華文化的參與者、創造者。各族群的神話在中國古典神話中呈現出彼此交融的狀態。《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的盤瓠神話是關於南蠻族群的族源神話。這個神話裡,男性始祖盤瓠是一隻神聖的圖騰動物——狗,而女性始祖是漢族神話人物帝嚳高辛氏的公主。這個神話迄今依然流傳在苗族、瑤族、畬族和黎族等民族中。而漢族的伏羲、女媧兄妹婚的神話很可能是受南方民族影響的結果。

  各民族的古代典籍中的神話,如納西族《東巴經》、彝族《西南彝志》、蒙古族《蒙古秘史》等典籍中的神話,豐富瞭中國古代神話。而少數民族的神話史詩,如《苗族古歌》,更是填補瞭中國在體系性神話方面的欠缺。

  文化功能 神話是古代宗教信仰的組成部分,表現古人對神靈和英雄的崇拜。古代有盤古廟、伏羲廟、伏羲陵、女媧廟、黃帝陵、炎帝陵等,供人們祭祀。伏羲在古代得到普遍崇拜同他在神話中占有重要地位分不開。他發明八卦——中國古代占卜術的典型代表,於是在占卜領域受到崇拜;他和女媧創立婚姻制度,保證人類繁衍,所以人們在祠堂裡和墓碑上刻他們的交尾像,祈求生兒育女、傢族繁衍。民眾推崇女媧補天止水的神聖業績,在遭遇陰雨的時候祭祀她,向她祈求晴天。對於神農的祭祀一直是國傢祭典的一部分。

  神話具有一定的政治意義。周民族來自中國西部,他們崇拜的黃帝就成為正統,反抗者蚩尤則被描寫為反面形象。鯀為瞭治水,未得天帝允許便盜竊息壤,結果遭殺身之禍。中國古代神話中反抗者的結局往往隻有失敗,最高統治權的獲得隻有合法繼承一條路,其中顯示出皇權政治的某些特征。

  中國神話滲透著強烈的道德意識,具有塑造社會道德的功能。一切有功於人類者都得到崇高的贊美。羿射十日,拯救黎民,成為英雄,他後來的不幸遭遇也得到人們同情。古代中國特別重視和平,神話中武器的發明權給予瞭蚩尤,具有攻防功能的城市的發明權給予瞭鯀這樣的反面神靈。

  中國神話以其美麗超凡的藝術想象力滋養瞭藝術傢們的創作靈感。屈原的詩歌創作、漢代畫像石藝術、魏晉南北朝時代的遊仙詩、志怪小說,都從中國神話吸取瞭大量營養。

  研究 中國神話學是20世紀初在西方影響下發展起來的一門人文學科。袁珂著重整理古代神話資料,有《山海經校註》、《中國神話資料萃編》(合著)等著作。他的《中國神話傳說》首次嘗試瞭對中國古代神話的系統敘述。當代少數民族神話、漢族民間神話的調查獲得重要進展,瑤族的《密洛陀》、彝族的《洪水紀》等數十部少數民族神話史詩得以出版,民間神話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叢書中陸續面世。在研究方法上,20世紀前半葉,茅盾的《中國神話研究ABC》、聞一多的《伏羲考》主要以人類學派的進化論觀點闡釋古代神話。50年代以後,多采用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分析方法研究神話。80年代以後,神話研究方法實現瞭多元化。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采用原型批評理論解釋中國神話所包含的模式系統,從而揭示瞭神話所奠定的中國古代文化(哲學、建築學、祭祀儀式)的原型,打通瞭神話學與其他人文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壁壘。神話學在中國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推薦書目

 袁珂. 中國神話傳說. 上海: 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1984.

 馬昌儀. 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 北京: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4.

 謝選駿. 中國神話.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