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在中華民族史上的起源與發展進程。“機械”一詞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出現。《韓非子·難二》中說道“明於權計,審於地形、舟車機械之利,用力少致功大,則入多”,古人在認識機械作用的同時,製造並應用瞭機械,商周的曾侯乙尊盤、西漢被中香爐和東漢地動儀等,至今猶令人歎為觀止;而宋代的水運儀象臺,其結構複雜和巧妙。這些都是世界重要文化遺產。中國古代機械製造長期領先於世界,直至明代中葉以後才開始停滯不前。近代意義的機械工業是鴉片戰爭(1840)以後逐步發展起來的。中國近代代機械工業的發展史也分為近代(1840~1949)和現代(1949年迄今)兩個階段。

圖1 連二水磨圖(摘自《欽定授時通考》,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中國近代機械工業的誕生(1840~1926) 鴉片戰爭後誕生的中國機械工業,從開始便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中國最早使用動力的機械廠是外商辦的;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機械廠是清政府經營的軍火企業;中國民族資本創辦的企業,一直處於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買辦的壓迫之下。

  外商在中國經營的機械廠 1845年英國人J.C.柯拜在廣州黃埔設立的柯拜船舶廠,是中國領土上出現最早的一傢外資機械廠。1854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不久,英、美商人紛紛在東南沿海設立船舶修造廠。至19世紀60年代末,外商在廣州、上海、廈門、福州等沿海口岸建立的大小船舶修理廠已達22傢,雇用的中國工人達9 000人。外商在中國經營的機械工業除船舶修造廠外,還有鐵路車輛修理廠。1880年英國人在唐山建立瞭中國第一個鐵路車輛修理廠。據1908年統計,外資經營的34個主要機器廠中,船舶修造廠28個,鐵路車輛工廠3個。這些工廠中由英商經營的占2/3。

圖2 1869年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的炮廠

  20世紀初,日本在東北加緊瞭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開辦瞭一批機械工廠。至20年代,已有規模較大的鐵路、造船、礦山機器等機械制造廠20多傢。

  1919年美商在上海建立專為裝配機器的慎昌工廠(上海鍋爐廠前身)。美商對中國主要輸出機器設備,其份額長期占中國進口機器設備總額的1/5~1/4,所辦機器廠較少。

  清政府設立的軍工廠 1861年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座機械廠。1863年他又派容閎赴美采購機器,籌備建立規模較大的近代機械工業企業。19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初,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和各省督撫先後開辦瞭大大小小的軍事工廠20多個,其中重點有江南機器制造總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和天津機器局等所辦的4個廠。

  ①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簡稱江南制造局。1865年6月8日建局。擁有機器廠、槍廠、火藥廠、炮彈廠、水雷廠、鑄銅鐵廠、熟鐵廠、煉鋼廠等13個工廠和一個工程處,職工達3 500餘人。擁有各種機床662臺,還附有廣方言館、工藝學堂、翻譯館等,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最早使用機器生產的近代軍事工業企業,也是中國自辦近代工業的開端(1953年更名為江南造船廠)。它制造出中國的第一艘近代兵船(“恬吉”號),煉出中國第一爐鋼水,創辦瞭中國第一所機械工業制造學校,並最早從外國引進先進技術(1917年用1萬美元引進美人高倫發明的5馬力以上汽油機制造技術)。

  ②福州船政局。1866年左宗棠建立,1869年開始生產,擁有16個工廠、3座船臺,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專業船舶制造廠。1881年生產的3艘2 400馬力、排水量2 200噸巡海快船,是當時中國自己裝配制造的最大軍艦。至清末共裝配建造兵船40艘,占同期國內自制兵船(58艘)的70%。1871年船政局所屬鐵廠首先采用新的冶煉技術,安裝吊車,鑄造大型汽缸,購置3噸汽錘鍛造大軸,建成中國機械工業最早的鑄鍛車間。

圖3 福州馬尾船政局

  中華民國成立初期,北洋軍閥繼續擴建、新建瞭一批軍工廠。如1913年前後,北洋政府在北京南苑設飛機修造廠,是中國最早的飛機廠。

  清末和民國北洋政府時期,軍事工業在機械工業中占有重要地位。據1913年統計,共有軍工企業23個,擁有工人26 500人,資本1.26億元(銀元)。

  民族資本經營的民用機器廠 19世紀60年代以後,清政府的洋務活動逐漸擴展到開辦礦務、輪船、電報、鐵路等部門,民族資本辦的輕工業也有所發展。與此相適應,民族資本傢經營的民用機械工業開始興起。

  1866年設立的上海發昌鋼鐵機器廠,是中國民族資本傢開辦的第一傢機械廠(1900年被英商耶松船廠兼並)。同時期開辦的還有廣州的陳聯泰機器廠、上海的甘章船廠等。1880年前後,上海的建昌鋼鐵機器廠、均昌機器廠、廣德昌機器造船廠、公茂機器廠,廣州的均和安機器廠等相繼開辦,這是中國民族資本開辦的最早一批機械廠。這些廠開辦時一般為手工打鐵作坊,以後才逐步采用機器生產。1872年開辦的漢陽榮華昌翻砂廠及1890年開辦的上海順昌翻砂廠,是中國最初的專業鑄造廠。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以後,清政府制定瞭一系列獎勵發展民族工商業的法令。在這樣的背景下,民族資本經營的機械工業有一定的發展。1913年與1895年比較,民用機械工業的職工人數由4 457人增至18 450人。有名的漢口周恒順機器廠(1895,武漢汽輪機廠前身)、上海求新機器輪船廠(1902)、上海大隆機器廠(1902)、漢口揚子機器廠(1907),都是在這個時期創辦的。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傢無力東顧,進口機械設備減少。1915~1924年,是中國民族資本發展機械工業的黃金時代。如上海民族資本經營的機械廠,由1914年的91傢增加到1924年的284傢。但這些靠民族資本發展起來的機械廠,基本上都是小廠。據1920年對上海114傢民族資本機械廠的統計,平均每廠隻有機床5.9臺,工人25人,並有30%的工廠不用動力。

  機械產品生產 19世紀60年代初,中國開始制造軍火和民用機械產品。如安慶內軍械所1862年制造出中國第一臺蒸汽機,1865年制造瞭中國第一艘木質機器輪船“黃鵠”號(船體由清末有名的科學傢華蘅芳、徐壽等人設計,時速6海裡)。江南制造局1868年8月制造瞭中國第一艘木質明輪、排水量為600噸的近代兵船“恬吉”號(392馬力,後改名“惠吉”號),並於1867~1876年間,為裝備自己而制造瞭車床、刨床、鉆床、銑齒機、鋸床、卷板機、蒸汽錘、夾板錘等多種設備。胥各莊修車廠1881年造出中國第一臺0–3–0型蒸汽機車“中國火箭”號。這個時期主要行業主產的重點產品有艦船,動力機、機床、農產品加工機械、輕工紡織機械、通用機械和兵器等。如動力機械,1918年江南制造局生產瞭為萬噸遠洋運輸艦配套的3 430馬力和3 668馬力蒸汽機。1908年廣州均和安機器廠仿制瞭單缸臥式低速8馬力煤油機,這是中國最早的內燃機產品。1909年上海求新機器輪船廠制造瞭5馬力煤氣機,1910年制造瞭4~6馬力煤油機和25馬力煤油、煤氣雙燃料發動機。1913年廣州協同和機器廠制造瞭中國第1臺燒球式40馬力柴油機。1924年上海新祥機器廠首先仿制成16馬力、21馬力等5種規格低速重型柴油機。又如機床,除江南制造局等自產自用的機床外,1915年上海榮昌泰機器廠制造出中國第一臺車床(4英尺腳踏車床,仿英國產品制造),這個工廠也是中國第一傢制造車床的專業廠。1918年上海王嶽記機器廠制造出中國第一臺3號萬能銑,1926年上海豐泰機器廠上海福昌祥機器廠分別制造出1號、2號萬能銑。

圖4 湖北漢陽兵工廠廠房

  近代機械工業從發展到衰退 包括以下內容:

  1937年七七事變前的機械工業 從1927年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在全國范圍興起的抵制外貨高潮推動下,機械工業也有過局部的、短暫的發展。南京國民政府於1931年在上海籌建中央機器廠(後因抗戰爆發而停頓);1936年在湘潭開始籌建中央電工器材廠(因抗戰爆發遷昆明)。兵工系統重點擴建瞭南京、漢陽等兵工廠。航空委員會於1934年在杭州建設瞭中央飛機制造廠,1936年在南昌建立制造轟炸機的飛機廠。到七七事變前,中國機械工業已有一定數量具備修造能力的工廠。在民用機器制造方面,主要有新中工程公司、永利化學公司機器廠和大隆、環球、周恒順、新民等機器廠,但基礎薄弱,裝備落後,大多數廠隻有普通的車、刨、鉆床,有銑床、磨床的很少,基本上沒有精密的計量、測量儀器。包括軍工廠在內,當時全國有鑄鋼能力的隻有9個廠,共擁有電弧煉鋼爐12座,容量13.65噸,最大的為2噸。技術力量也很弱,除國營廠外,民營機械廠隻有上海的大隆、新中、新民,濟南的陸大,漢陽的周恒順,重慶的華興等少數機械廠有工程師。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為侵略目的在中國大量設立機械廠。據不完全資料統計,至1938年止,除滿洲飛機制造廠等直接生產軍工產品的工廠外,在中國新設200多個機械廠,其中設在沈陽、大連、鞍山、撫順等地的有180多個。

  抗日戰爭時期的機械工業 抗戰初期,沿海和一些省市的機械工業在敵人炮火直接破壞和匆忙內遷中遭到巨大損失。如上海,1937年七七事變之初,民族資本經營的機械廠有570傢,八一三戰爭爆發後,除內遷66傢外直接毀於炮火的有360傢。

  抗戰時期的機械工業以從沿海戰區內遷的企業為主體。民族資本經營的機械工廠,至1941年底內遷230傢,復工者198傢,規模較大的有重慶的周恒順機器廠、順昌鐵工廠、新民機器廠、民生機器廠、中國機器廠,五通橋的永利化學公司機器廠,廣西的紡織機械廠,湖南的新中工程公司等。內遷的國營機械廠主要有兵工署所屬設於昆明、重慶、瀘州、桐梓、萬縣的10多個兵工廠;航空委員會的第一、第二、第三制造廠和大定發動機廠;還有交通部門的鐵路工廠、汽車修配廠、通信器材廠等。這些企業在搬遷過程中歷經種種困難,元氣大傷。在這個時期,重慶國民政府也新建瞭一批機械廠,大多數設在昆明、重慶。如資源委員會於1938年在昆明設立的中央機器廠;交通部1938年在重慶設立的中央汽車配件廠;農林部設立的中國農業機械公司重慶廠等。同時,由於國際運輸斷絕,進口銳減,加以戰爭需要,促使機械工業有一定發展。1943年,大後方除有近百傢軍工廠外,共有民用機械工廠1 477傢,工人69 508人。機械工業成為全國三大工業部門(紡織工業、化學工業、機械工業)之一,工廠數、資金和工人數分別占工業總數的28.05%、22.73%和19.33%。

  這一時期,各主要企業生產的重點產品在動力機械方面有:恒順機器廠的120馬力和180馬力船用蒸汽機;新中工程公司的65馬力、1 800轉/分的四缸柴油機;中央機器廠的250馬力、600轉/分的煤氣發電機組;上海機器廠的小型水輪機等。在交通機械方面有:中國汽車制造公司的桐油汽車;新中工程公司的煤氣車;交通部汽車配件廠的汽車齒輪等。在輕紡機械方面有中央機器廠、經緯紡織機械廠及廣西紡織機械廠的大型紡織機械。在機床和工具方面有中央機器廠、中央工業試驗所機械廠的車床、銑床、磨床和銑刀。在試驗儀器方面有中央工業試驗所機械廠的油類、纖維、紡織、金屬等試驗儀器。在軍火方面有兵工署各廠的150毫米迫擊炮、中正式79步槍等制式兵器等。此外,還有航空器材方面的產品。1941年,大後方的機械工業共生產機床2 615臺、交流電動機22 000千瓦、變壓器16 000千伏安、內燃機3 900馬力、蒸汽機4 500馬力。

  抗戰勝利後至1949年的機械工業 這個時期,中國機械工業走向衰退。東北地區是日本軍閥策劃建立的戰略後方基地,當時機械工業已初具規模。由於日軍投降時的破壞和蘇軍的設備拆遷,東北地區的機械工業遭到嚴重損失。國民黨政府在上海接收瞭160多傢日偽控制的機械廠,其中規模最大的原英、美、法商經營的機器廠如英聯、馬勒、求新等造船廠交還外商,原屬民族資本傢經營的機器廠如大隆、振隆等也發還原主。有7傢日偽經營的機器廠被改組為官僚資本機器廠,剩下的小廠全部停工,由上海“敵偽產業處理局”拍賣,但是這時的機械工業,由於市場蕭條,竟無人投標。

  1948年上海市約有機械廠1 200傢,然而全部開工的隻有10%,半停產的超過80%,停業的5%。開工和半開工的也主要是承擔修配任務。

  蘇區和解放區的機械工業 1927年秋收起義後,在井岡山、湘鄂贛、鄂豫皖、閩北、閩西、海南島、陜西等各革命根據地相繼建立兵器修械所(組)、地雷廠等。1931年10月在江西省興國縣官田鎮建立中央蘇區兵工廠,二方面軍在湖南永順建立兵工廠,1932年四方面軍在四川道江建立兵工廠。

  紅軍到達陜北後,最早是1935年在瓦窯堡組建紅色兵工廠,主要從事軍械修理。以後逐步擴充,從修配槍炮逐步發展到制造槍炮,1939年4月制造瞭邊區第一支步槍,1943年生產瞭邊區第一門炮。

圖5 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兵工廠

  各個解放區均建立瞭大小不等的一系列兵工廠。抗日戰爭勝利前後,各根據地每個工廠擁有工人100人、設備10臺以上,有固定廠房的兵工廠50餘個,職工共3萬餘人。

  中國現代機械工業(1949年10月1日至今)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中國的機械工業逐步從修配性質發展為門類齊全,規模、技術水平和成套水平不斷提高的工業部門。中國現代機械工業的發展大體經歷瞭以下三個階段。

  艱苦創業,奠定機械工業的初步基礎(1949~1957) 1949年以前的中國機械工業屬於修配性工業,基礎薄弱,除軍火工業和造船業制造過一些比較復雜的產品外,其他部門工業均以修配為主,隻能制造簡單的產品。經過1950~1952年的3年經濟恢復時期,對原有企業進行瞭一系列改組、改建工作後,開始著手籌建重大項目。如太原的中國第一個重型機器廠於1953年8月部分建成投產。哈爾濱的中國第一個大型電機廠也是這個時期開始興建,這對恢復國民經濟和支援抗美援朝戰爭起瞭重要的作用。

  在1953~1957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主要進行瞭以下工作:①老廠的整頓和技術改造。建立企業基本的生產秩序,完成以工藝工作為中心的企業技術改造。②建設一批大型現代化骨幹企業。以發展冶金設備、發電設備、運輸機械、金屬切削機床的制造為重點,建設瞭70多個現代化大型骨幹企業。如重型礦山設備行業的太原重型機器廠、第一重型機器廠、洛陽礦山機器廠3個大型企業;電機行業的哈爾濱及上海2個電站設備廠,西安、沈陽等地的一批輸變電設備廠和電機廠;機床行業的武漢重型機床廠和沈陽第一機床廠、上海機床廠等一批專業化機床廠;汽車行業的長春汽車制造廠和北京汽車附件廠;農業機械行業的洛陽拖拉機廠;石油化工機械行業則開始建設以生產石油化工設備和石油鉆機為主的蘭州石油化工機械廠;軸承行業方面有洛陽、哈爾濱和瓦房店軸承廠;儀表行業則開始建設西安儀表廠。這些重大項目的建設,其實質是從無到有建立汽車、拖拉機、發電設備、石油設備、冶金礦山設備、儀器儀表等各個行業。通過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的建設,沿海老工業城市的機械工業得到瞭加強,並初步形成哈爾濱、洛陽、西安、蘭州等一批位於中西部地區的新機械工業基地。③引進技術,發展新工藝,發展新產品,同時發展教育與科研事業。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發展新產品的道路主要是以引進蘇聯產品圖紙和在測繪仿制基礎上進行的。從量大面廣產品入手,從粗到精,從小到大,從單個到成套,均取得較大的進展。計有930米3高爐、3米3挖掘機、30萬噸煉焦設備、6 000千瓦和12 000千瓦成套火電設備、10 000千瓦水電設備、112型單軸自動車床、主軸直徑110毫米鏜床、20萬大卡冷凍設備、日榨甘蔗2 000噸成套制糖設備、解放牌4噸載重汽車等。此外,建立瞭一批科研院所,如機械科學研究院、電器科學研究院、農業機械研究所、機床研究所、通用機械研究所、上海汽輪機鍋爐研究所以及上海內燃機研究所等。還充實與建立瞭哈爾濱工業大學、長春汽車拖拉機學院、上海造船學院等高等院校,並創辦瞭大批中等專業學校。

  經過這個時期的努力,機械工業生產技術水平和組織管理水平都有很大提高,為機械工業的發展奠定瞭基礎。根據統計數字,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國民經濟建設所需設備自給率達到62%,蘇聯援助建設的156項所需的設備由國內供應的比重,按金額計達到45.9%。

  曲折前進,建立比較完整的機械工業體系(1958~1977) 這個階段經過瞭兩個較大的曲折。

  1958年國民經濟“大躍進”,全國基本建設投資急劇增長,迫切需要大量的機械設備。因此各地、各部門大辦機械工業。1958~1960年,機械工業生產以年平均85.4%的超高速度增長。產量的增長主要靠群眾運動,因而生產的多數是粗制濫造的產品。基本建設規模超過瞭國力,很多項目半途停建或緩建,浪費很大。

  1960年秋,國民經濟執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1961~1965年,機械工業以發展品種、提高質量、提高成套能力為主要目標開展工作,逐步解決瞭“大躍進”造成的嚴重比例失調,整個機械工業走上正常發展的軌道。至1965年,機械工業已成為一個具有一定規模和水平、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部門。

圖6 1965年7月20日中國自行設計的12米深孔鉆床,由上海重型機床廠制造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時期,又給機械工業造成巨大損失。企業管理規章制度基本被廢除,造成企業管理紊亂,嚴重影響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1/4的骨幹企業長期處於癱瘓、半癱瘓狀態;科研工作也受到嚴重挫折。機械工業的技術水平停滯,加大瞭與國外水平的差距。盡管如此,國民經濟仍在艱難中發展。

  從1965年開始的三線建設,初步形成以重慶為中心的西南機械工業基地,在鄂西建設瞭規模巨大的第二汽車制造廠,在西北建成瞭各有特色的漢中、關中、天水、銀川、西寧等新興機械工業基地。三線建設對改善機械工業戰略佈局具有深遠意義。

  這一時期在發展大型關鍵產品、提高成套能力方面也取得較好成績。比較突出的有:①兩臺12 000噸水壓機,1臺由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劉鼎主持,1臺由煤炭工業部副部長沈鴻主持,分別由第一重機廠和江南造船廠為主制造,均於1962年完成。②精密機床至1965年底,已有齒輪磨床等三類精密機床開始成批生產。③冶金工業急需的9套大型設備,即30 000噸壓力模鍛水壓機、12 500噸臥式擠壓水壓機、輥寬2 800毫米鋁板熱軋機、輥寬2 800毫米鋁板冷軋機、直徑80~200毫米鋼管軋機、輥寬2 300毫米薄板冷軋機、輥寬700毫米二十輥帶鋼冷軋機、1 000噸油壓機、直徑2~80毫米鋼管軋機等,這些設備1961年5月經國傢批準制造,在研制過程中采取瞭研究、試驗、設計、制造、檢驗、安裝、使用“七事一貫制”的原則,1971年安裝調試完畢投入生產。④原子能設備,1964~1965年研制出第一套原子能反應堆、核原料加工設備和核物理試驗設備。⑤第二汽車制造廠冷加工成套設備。⑥年產150萬噸鋼鐵聯合企業的成套設備。

圖7 內蒙古北方重工業集團的液壓機械廠生產車間

  改革開放,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年至今) 1978年12月,中共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使機械工業走上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1979年4月,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機械工業主要任務就是要把水平搞上去,大力提高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機械工業一是調整生產結構,擴大服務領域;二是調整企業結構,按專業化協作原則改組機械工業;三是改革管理體制。由於貫徹以上方針和要求,機械工業的生產結構開始有瞭變化,企業的適應能力也有瞭提高,為加快機械工業發展和體制改革進行瞭準備。

  1982年10月,機械工業部根據中共十二大確定的國傢經濟建設總的奮鬥目標,向黨中央、國務院上報瞭《關於努力實現機械工業戰略任務的請示報告》,報告提出“上質量、上品種、上水平、提高經濟效益”的方針(習慣稱為“三上一提高”),得到國務院同意。從“六五”後期開始,機械工業部門采取各項措施貫徹。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要把機械工業、汽車工業建成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根據十四大有關精神,國傢計劃委員會和機械工業部制定瞭《機械工業振興綱要》,要求用15年時間,到2010年基本實現機械工業振興,使之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從中共十四大以來,機械工業在改革、生產、技術、對外經貿等各方面都出現瞭嶄新的面貌。

  這個時期,進入瞭經濟體制改革階段。長期以來,機械產品作為生產資料屬於國傢統一分配產品,而從70年代末期開始,機械產品成為商品進入市場。1979年9月25日,四川寧江機床廠在《人民日報》刊登廣告,承攬國內外訂貨,機械產品開始進入市場;1980年8月,第一機械工業部在長沙舉辦全國機械產品交易會。從此,機械工業流通體制發生瞭突破性變革。其後,機械工業的計劃體制、價格管理體制、外貿外匯體制、科技教育體制、投資管理體制、企業管理和經營機制等,與此同步進行瞭一系列重大變革並取得重大進展。

  同時,機械工業的所有制結構逐步發生變化。1978年,機械工業全部為國有和集體企業,到1997年,機械工業公有制經濟創造的工業增加值下降為占整個機械工業增加值的80%左右。其後民營經濟進一步迅速發展,機械工業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逐步形成。

  工業管理體制進行瞭重要變革。1984年以後,機械工業管理部門的職能,主要由直接管理企業逐步轉變為宏觀行業管理。至1998年3月,國務院進行機構改革,將機械工業部改組為國傢機械工業局,由國傢機械工業主管部門成為行業的宏觀管理機構。2000年3月,最終撤銷瞭國傢機械工業局這一行業主管部門。

  這時期,機械工業的技術進步與創新,不斷取得進展。如微電子技術得到廣泛應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CAPP、計算機輔助制造(CAM)、MARPII技術推廣應用已取得很大進展。CAD在“九五”進入全面推廣階段,機械工業的骨幹企業CAD的普及率已達70%以上,應用水平達到發達國傢20世紀90年代水平。

  隨著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服務的能力不斷增強,機械工業的骨幹企業掌握瞭一大批重大裝備核心技術。如在為電力工業服務方面:引進美國技術的30萬千瓦和60萬千瓦亞臨界火電機組,已成為電力建設的主力機組。更為先進的超臨界火電機組已投入使用,至2007年2月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火電機組鍋爐也已成功運行。此外,發展瞭一批世界水平的巨型水電機組,如1979年完成的轉輪直徑11.3米,達到世界軸流式機組先進水平的葛洲壩機組;1998年完成瞭轉輪直徑6.25米、55萬千瓦混流式二灘機組;2005年中國自己制造的世界單機最大發電機組在三峽水利樞紐投產。80年代以來,先後完成瞭1 000萬噸級和2 000萬噸級露天礦成套設備。在冶金工業設備方面:80年代以來,在寶鋼前後三期工程裝備的合作生產中,裝備的國產化率不斷提高,三期達到95%。在石油化學工業方面:2001年完成的中石化公司上海70萬噸乙烯工程,所用設備自主研制比例達87%,實現瞭中國石化設備自主研制的重大突破。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至今,經過50多年的建設,中國機械工業在世界機械工業生產中的比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的微不足道,到2001年已占據7%以上。2007年,全行業的工業增加值達到18 000億元左右,工業總產值73 040億元。發電設備產量達到12 991萬千瓦,已占世界總產量的50%;數控機床產量12.33萬臺,世界排名第3位;汽車產量888.7萬輛,世界排名第3位。中國機械產品外貿出口額1 929億美元,為世界第4位。國內市場機械工業產品的自給率已超過80%,技術進步步伐加快,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先進技術裝備的能力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