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同的害蟲種群數量和環境條件下,某些植物品種能避免受害、耐害或雖受害而有補償能力的特性。植物抗蟲性受抗性基因控制,能遺傳給後代。

  6世紀中國的農書《齊民要術》中,記載有14種穀子品種耐旱、早熟、抗蟲。18世紀後期美國發現小麥品種“恩德希爾”抗黑森癭蚊。19世紀中葉發現多種美洲葡萄品種高抗葡萄根瘤蚜,而歐洲的一些葡萄品種則高度感蟲,將後者嫁接於前者可防止此蟲為害。隨後,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後期以來,抗蟲性遺傳育種研究和和抗蟲品種的應用有瞭長足發展。

  植物抗蟲性機制可分為:①不選擇性,即昆蟲不喜好在某種植物上產卵、棲息或取食的習性。②抗生性,即有些植物含對昆蟲有害的化學物質,或缺乏必要的營養物質或營養物質難於被其利用,或對昆蟲產生不利的物理、機械作用等。③耐害性,即植物雖受害,但有很強的增殖和補償能力,足以容忍害蟲的為害而不造成產品數量和質量損失,害蟲也能正常生長發育。

  按照遺傳方式,植物抗蟲性可分為單基因抗性、少基因抗性和多基因抗性。也有人分為:①垂直抗性,指同一作物的一組不同品種,受同一種害蟲的一組生物型為害,表現出不同的相互作用,即在受同一生物型害蟲為害時,有些品種為抗性,有些為感性;受主效基因(少量基因)控制,抗性穩定性較小。②水平抗性,指同一作物的一組不同品種,受同一種害蟲的一組生物型為害,不表現出不同的相互作用,即某特定寄主品種的抗性水平對同一種害蟲的所有生物型都一樣;由微效基因(多基因)控制,抗性較穩定持久。

  利用抗蟲作物品種,可大面積地將害蟲種群數量控制在經濟損失水平以下,降低防治成本,不污染生態環境,不殺傷天敵,對人和其他生物無不良影響,這是有害生物綜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