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蘭氏陰性細菌的細胞壁外膜特有的組成成分。結構較複雜,分子量超過10 000。脂多糖是熱穩定的,易從細胞壁抽提、純化。它是確定菌體抗原特性的決定因數,因此又稱為O–抗原

圖1 鼠傷寒沙門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的脂多糖結構

Abe 阿比可糖(3,6–二脫氧己糖) Man 甘露糖 Gal 半乳糖 Rha 鼠李糖 Glc葡萄糖  GlcNAcN–乙酰葡萄糖胺 EtN乙醇糖 P磷酸 Hep L–甘油–D–甘露型庚糖 DO 3–脫氧–D–甘露型辛酮糖酸

  脂多糖分子由O–側鏈、核心寡糖和脂質A組成(圖1),後兩部分合在一起又稱R–核心。O–側鏈是由2~4個糖基組成寡糖的重復結構的長鏈。核心寡糖是9~10個糖基組成的分枝寡糖鏈,其中包括一種不常見的七碳糖——L–甘油–D–甘露型庚糖(Hep)和一種不常見的八碳糖酸—— 3–脫氧–D–甘露型–辛酮糖酸(DO)。Hep和DO的羥基部分地被磷酸、焦磷酸、乙醇胺和磷酸乙醇胺取代。脂質A部分是脂多糖的骨架,基本組成單位是以β−1,6糖苷鍵相聯的D–葡糖胺雙糖,其中一個糖基的C3位上聯著核心寡糖,兩個糖基的C1和C4位上的羥基被磷酸取代,其他位置上的羥基和胺基都被脂肪酸取代。脂質A上的脂肪酸常見的有12C、14C、16C的飽和脂肪酸和β–羥十四烷酸。

圖2 脂多糖在革蘭氏陰性細菌細胞壁外壁層(又稱細胞壁外膜)中

  在革蘭氏陰性菌包被物中,脂多糖、磷脂和蛋白質構成肽聚糖層外面的外膜,三者的相對含量因菌種而異。例如,沙門氏菌的外膜中,磷脂∶脂多糖∶蛋白質= 3∶3∶10;而大腸桿菌則為2∶7∶10。脂多糖的脂質A部分埋在厚約3納米的磷脂組成的脂雙層中,O–側鏈伸向細胞外介質中去(圖2)。蛋白質則分佈在磷脂層中,並和脂多糖的脂質A部分的糖鏈形成某種程度的網絡結構。

  脂多糖的O–側鏈是抗原決定因子,其糖基組成和結構,不但在不同菌種之間,而且在同一菌種內部不同類群之間,都有所差別,成為細菌免疫學分類的基礎。例如,鴨沙門氏菌和鼠傷寒沙門氏菌的O–側鏈,其重復寡糖單位雖然都含有相同順序的半乳糖、甘露糖和鼠李糖,但是因為聯結的糖苷鍵不同,結果成為不同的抗原決定因子。沙門氏菌這一個種,根據O–側鏈的抗原性差別,可分成40個以上的類群。不同類群細菌的核心寡糖和脂質A部分在組成和結構上,也稍有不同。脂質A部分使寄主產生發熱等病理癥狀,脂多糖又被稱為內毒素

  對菌體本身說來,脂多糖有保護作用,它對裂解酶類和寄主細胞的吞噬作用有一定的抗性,並對有害物質的透過有一定程度的阻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