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關於名分、名實問題的概念和學說。孔子首先提出“正名”思想,認為“名不正則言不順”,主張“必也正名乎”。名是指周禮所規定的等級名分。孔子所以提出正名,是針對當時已經出現的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違禮僭越現象,反對臣殺其君、子殺其父的越禮行為,以維持傳統的等級名分。但其中也含有名實必須一致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哲學意義。

  孔子的“正名”開啟瞭戰國時期的名實之辯。墨子從知識論的角度提出“取實予名”,主張應根根據客觀事物的實際情況,給以相應的名稱。公孫龍認為“夫名,實謂也”,肯定名是實的稱謂。後期墨傢主張“以名舉實”,認為名是實的模擬。荀子則提出“制名以指實”的命題,並闡明瞭制名的基本原則。正名思想和名實之辯,是中國社會變革在思想領域的表現,對促進中國哲學認知論和邏輯學的發展產生過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