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推拿手法治療骨傷、脫位、傷筋等病癥的中醫骨傷科主要外治法。又稱傷科推拿

  簡史 正骨推拿歷史悠久。中國周代就有專治骨折的醫生,《周禮·天官》有瘍醫專處折瘍的記載。晉代 《肘後方》 中首次介紹瞭用牽引等手法正複關節脫位。唐宋時期正骨推拿手法有很大發展,如唐代《千金要方》中記載的下頜重定手法至今還用於臨床;《理傷續斷方》中記載的揣、摸、拔、抻等正骨手法和肩肩、髖關節脫位的復位手法,首次運用杠桿力學原理,對後世影響深遠。宋代《聖濟總錄》進一步總結瞭正骨推拿和用藥封裹、膏摩等骨傷的綜合治療方法。元代蒙古族醫治金創與跌打損傷救助的需要,促進瞭外傷科的發展,出現瞭正骨兼金鏃科。元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中論述頸椎、肩、肘、髖、膝、髁等關節及髕骨脫位之正復與固定方法已相當先進。明清時期正骨推拿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如明代薛己的《正體類要》中所記述的正骨手法19條簡明實用;王肯堂的《證治準繩》也記載瞭許多正復骨折的方法。清代《醫宗金鑒》總結前人正骨手法的經驗,概括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即“正骨八法”之由來。1949年後,中西醫結合工作者對正骨八法進行瞭科學研究,又有改進和創新,充實和提高瞭正骨推拿的內容和水平。

  應用范圍 正骨推拿適用於以下方面:①肌腱損傷。肌肉、肌腱、韌帶完全破裂者須手術縫合才能重建,但部分斷裂者可使用適當的手法理筋,將斷裂的組織撫順理直,然後加以固定,可減輕疼痛並有利於斷端生長吻合。②肌腱滑脫。在疼痛部位能觸摸到條索樣隆起,關節活動出現嚴重障礙,若治療不當,可轉化為肌腱炎,產生粘連。對此應及早施用手法使其回納。③關節內軟骨板損傷。多表現為軟骨板的破裂或移位,以致關節交鎖不能活動,通過適當的手法使移位嵌頓的軟骨板回納,可解除關節的交鎖,使疼痛明顯減輕。④各種關節的脫位、半脫位。人體骨骼由眾多的關節聯合而成,碰到意外情況,可造成關節脫位或半脫位,引起疼痛,影響肢體的功能活動,這就需要采用各種正骨推拿手法使其復位,然後根據不同情況配合固定、敷藥、服藥等治療使之痊愈。⑤新傷骨折。凡新傷骨折,隻要周身情況允許,正骨復位時間越早越好。正骨手法是治療骨折的主要手段之一,手法操作的好壞,是骨折復位成功與否的關鍵。所以《醫宗金鑒》說:“手法者,誠正骨之首哉。”

  手法 正骨推拿根據其作用及適應證的不同,可分為正骨手法和理筋手法兩類。

  正骨手法 主要用於骨折和脫位,通過手法恢復骨與關節的正常解剖位置。正骨八法為正骨的基本方法。

  ①摸法。用手指指腹在患處周圍進行觸摸。凡跌打損傷、骨折、脫位、傷筋等,都要先用手觸摸傷處,由輕手法逐漸加重,檢查是否有骨擦音,是否骨折,是分離還是骨碎,是否脫位,是前脫還是後脫,或是傷筋。有時通過望診可以看到畸形,但也應用手摸觸。若為脫位,則還要看有無合並骨折癥狀。雖然通過X射線已可清楚地看到骨骼的形態,但對許多軟組織損傷仍難以觀察,而且X射線隻能給人以平面的指示,手摸則可更直接地瞭解全貌。因此,摸法觸診在臨床上仍有重要意義,是運用其他手法對癥施治的先導手法。

  ②接法。將分離錯落的斷骨接合對位。外傷骨折,有搭疊、分離、骨碎、橫斷、斜斷等類型。應根據各種情況慢慢地順肌肉的自然長勢盡量松解其痙攣,使用手法,將凸者復平、凹者復起、錯者復接、碎者復正,然後再用器具固定,並以藥物輔助。

  ③端法。脫位有完全脫位和半脫位之別。醫生用兩手或一手握住要端的部位,根據傷勢輕重而用力。如髖關節脫位用力較大,下頷骨脫位或小兒橈骨頭半脫位,則隻要稍用力即可端好。脫位方向不同,用力方向也應有所不同,或由下向上端,或由裡向外端,或直端,或斜端。醫生須用手摸準脫位方向而施用手法復位,然後再緩緩活動其關節,使其恢復活動能力。復位要求及時、正確、不偏不倚,以避免出現長短不齊的後遺癥。

  ④提法。即牽引法,又稱拔伸法。主要是矯正患肢的短縮移位,恢復肢體長度。手法開始時按肢體原來的體位先順勢用力牽引,然後再沿肢體的縱軸對抗拔伸,借牽引力矯正患肢的縮短畸形。牽引法是筋骨取直的方法,現在臨床牽引的方法很多,要根據傷勢的輕重恰當運用,傷輕者不能重提,傷重者不能輕提。如果牽引力不當,可造成斷端分離,若分離時間較長,肌肉會失去回縮強力,骨折將難以愈合。

  ⑤按摩法。“按”是用手指往下按壓,“摩”是用手徐徐揉摩。適用於跌打損傷之後,骨未斷折而腫脹不消,韌帶肌肉緊張收縮,瘀結腫結在局部不散,軟組織變硬,局部麻木。或者因為跌撲閃失,導致骨縫錯開,氣血鬱滯,引起腫痛等。通過按壓能使局部肌肉筋腱松緩,皮下血管神經得到通順,使凝結變硬之瘀腫緩散。揉摩能活血止痛,消散腫脹,防止肌肉萎縮和韌帶粘連。

  ⑥推拿法。“推” 是手推動離位的筋骨使其回納復位。緩緩推動局部肌肉,還可促進血液循環,松弛肌肉。“拿”是用兩手或一手捏定患處,根據病情適當用力,慢慢地使離位的筋骨回納復位,也用於捏動患者肌肉,由淺入深,一捏一松,以通經活絡,增強血液循環,起到消腫鎮痛的作用。這種推拿手法尤其適用於腫痛已基本消除,外傷已愈合,但仍有肌肉、韌帶痙攣收縮,或肌肉韌帶松弛而不能運動自如,或骨節之間稍有錯落不合縫的情況。

  按、摩、推、拿用於跌打損傷引起的腫脹瘀結,肌肉痙攣,瘀血不散,閃腰,岔氣,頸部落枕,局部經絡不通以致麻木等癥,效果顯著。對骨折或脫位,經手法復位後,在後期治療中出現關節強直或肌肉痙攣收縮、韌帶粘連、有礙血液循環而致肌肉逐漸萎縮者,亦須用此法治療。

  正骨手法的操作要求穩、準、敏捷,用力均勻,動作連貫,力量要輕重適當,切忌猛力、暴力。操作時註意力要集中,要仔細體會手下的感覺,觀察傷處外形的變化,註意患者的反應,以判斷手法的效果,並防止發生意外事故。正骨復位最好是一次達到滿意效果,多次反復地正復,往往會加重局部軟組織的損傷,使腫脹更加嚴重,復位更為困難,而且有造成骨折愈合延遲或關節強硬的可能。對體弱或有其他嚴重疾病,或多處復雜骨折的患者,正骨復位時應特別慎重,不可勉強行事。

  理筋手法 主要運用於傷筋,即軟組織損傷。其作用主要為調和陰陽,補虛瀉實;舒筋活絡,解除痙攣;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理順筋絡,整復錯縫;松解粘連,消腫散結;疏通經絡,溫經散寒等。臨床使用時分為三個階段,即準備階段,治療階段和收功階段。理筋手法名目繁多,各個流派有不同的稱謂。一般可分為幾類:①鎮痛手法。如點、按、推、震、散等手法。②舒筋手法。如彈撥、捻、捋、拿、揉、摩等手法。③活節手法。如搖、 推搬、 旋轉、伸屈、牽抖等手法。④歸合手法。如順法、歸合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