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反映柬埔寨吳哥王朝歷史文化的漢文史籍。作者周達觀,中國浙江溫州人,元朝成宗元貞元年(1295)奉命隨使赴真臘訪問,次年7月至該國,逗留一年許始返。回國後,以其所見所聞,用遊記形式,生動、真實地寫下瞭這部《真臘風土記》。全書約8 500字,除卷首“總敘”外,分40則表述。書中描繪國都吳哥城的建築和雕刻藝術,詳細地敘述當地人民的經濟活動和生活情況,記載該國的山川、物產、風貌、語言、文化以及“唐人”流寓等事物,還記錄瞭當時的60多個個柬埔寨語詞,這是現存的同時代人對吳哥社會歷史文化的唯一記錄,也是研究柬埔寨古代史和中柬交通友好關系的珍貴文獻,向來為中外史傢所肯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首它文義頗為賅贍,本末詳具,可補元史佚闕。

《真臘風土記校註》封面

  該書記載內容翔實可靠,具有重要史料價值,如“耕種”條載:“大抵一歲中,可三四番收種。蓋四時常如五六月天,且不識霜雪故也。其地半年有雨,半年絕無,自四月至九月,每日下雨,午後方下。”真實地記錄瞭柬埔寨的氣候特點、降雨和耕種等情況。又如“城郭”條對吳哥城的描述,許多學者根據實地勘測的結果,“證實周氏本人曾親臨此地,將目睹者筆之於書,確為信史”。

  《真臘風土記》自問世以後,便受到學術界的重視。中國自明代以後都有刊本,迄今已有十餘種之多。19世紀初期。法國殖民主義者侵入印度支那之後,這本書便為西方漢學傢們所註意。1819年,法國的J.-P.A.雷慕沙(1788~1832)首先將該書譯成法文本。此後,英文本、日文本相繼問世,各種箋註、詮釋也陸續發表,其中以法國東方學傢伯希和(即P.佩利奧)1951年遺著增訂譯註本為最佳。柬埔寨作傢李添丁翻譯的《真臘風土記》柬文本於1971年在金邊出版。中國學者也十分重視此書的研究。1975年,香港中文大學刊佈陳正祥教授的《真臘風土記研究》;1976年,臺灣省臺北市中華書局發行金榮華教授的《真臘風土記校註》;1981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夏鼐教授的《真臘風土記校註》。以夏鼐校本比較完善,註釋也較為豐贍,書後附錄三《版本考》,也很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