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元代畫傢、書法傢。字子昂,號松雪,又號水晶宮道人。湖州(今屬浙江)人。宋宗室,太祖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後裔。以父蔭補官,任真州司戶參軍。宋亡,傢居,勤奮治學,聲聞鄉裏。至元二十三年(1286)因行臺禦史程鉅夫的薦引被召入都,歷任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江浙行省儒學提舉、翰林侍讀學士。延祐年間(1314~1320),遷集賢學士、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封魏國公,諡文敏。在元代深受元元世祖和元仁宗的寵遇,尤其仁宗十分敬重他的才華,比作李白和蘇軾。他博學多才,工古文詩詞,通音律,精鑒賞。著有《尚書註》、《琴原》、《樂原》各1篇。詩文著作有《松雪齋文集》傳世。書畫造詣尤深,影響深遠,為元代畫壇的領袖人物。仁宗延祐六年(1319)南歸。

  趙孟頫善畫山水、人物、鞍馬、花鳥、蘭竹各科,取材廣泛,技巧全面。人物畫有歷史故事、佛像等,山水畫以繪寫南方山村水鄉為主,著重表現文人隱逸的生活情趣。筆墨技法兼善工筆與寫意,呈多種面貌。其繪畫淵源,主要取自晉唐和北宋。工筆重彩的人物鞍馬畫,多保持唐人風范,法度嚴謹,風格古樸。白描水墨則取法李公麟。山水畫出自董源、巨然和李成、郭熙兩大體系,而能脫去精勾密皴之習,參以唐人高古之趣,自創新格。他尤其善於把書法用筆融入繪畫之中。創用枯筆淡墨、淺絳設色的方法,格調疏淡雋逸,為元代文人水墨山水畫的發展開啟瞭先路。在花鳥畫方面,趙孟頫融合徐熙、黃筌二體,兼工帶寫,不事工巧,而以清疏淡雅取勝。他的蘭竹畫,繼承蘇軾、文同、趙孟堅的傳統,創用飛白書法寫竹石,進一步豐富瞭文人墨戲畫的表現技法。在繪畫理論上,趙孟頫提倡復古,主張“畫貴有古意”,崇法唐人,反對南宋“院體”中柔媚纖巧的畫風。他還強調書畫同源。趙孟頫的藝術主張,對以後文人畫的發展產生瞭巨大的影響。

圖1 《人騎圖》

圖2 《秀石疏林圖》

圖3 《為盛逸民書洛神賦》

  趙孟頫傳世真跡較多,代表作有早期仿古的青綠山水《幼輿丘壑圖》(美國普林斯頓美術館藏),仿古工筆重彩人物鞍馬《人騎圖》(故宮博物院藏)、《紅衣羅漢圖》(遼寧省博物館藏)、《秋郊飲馬圖》(故宮博物院藏),以及白描墨筆的《人馬圖》(與子趙雍、孫趙麟的《人馬圖》合裝一卷,又稱《三世人馬圖》,現藏美國)。山水畫師承董源的有《鵲華秋色圖》、《山村圖》(均藏故宮博物院)、《洞庭東山圖》(上海博物館藏)等;屬於李成、郭熙體系的則有《重江疊嶂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雙松平遠圖》(美國辛辛那提美術館藏)。竹石畫有《秀石疏林圖》(故宮博物院藏)等。這些作品體現瞭他具有多樣的藝術面貌和與之相應的精湛的藝術技巧。

  除長於繪畫外,以書法著稱於世,是元代最負盛名的書法傢。其書法上承晉唐傳統,兼工篆隸真行草各體,尤以行、楷書最為精熟。早年曾學宋高宗趙構,中年以後,主要宗法鐘繇、王羲之、王獻之及智永。一生勤於動筆,反復臨寫古人法書名帖,作到精通熟練,得心應手。晚年師法李邕,又吸取顏真卿、米芾等各傢之長,在師法古人的基礎上,兼融並包,發展變化。其書法主要特點是結體嚴整,運筆圓熟姿媚。所作碑版大字,筆畫圓轉遒麗,氣勢渾健,形成一傢風格,被稱為“趙體”,與當時的鮮於樞並稱“鮮趙”。一生書寫的作品極其豐富,內容廣泛。書寫篇章最多的有行、楷書《蘭亭序》、《洛神賦》、《千字文》,小楷書寫經,楷書碑版大字以及詩詞、翰札、雜書等,卷帙浩繁。傳世墨跡,大部分是中晚年作品。最早期的有為其甥張景亮所書行草《千字文》(上海博物館藏)、行草書《題王獻之保姆帖》(故宮博物院藏)。中年以後所作有行書《歸去來辭》(上海博物館藏)、《為盛逸民書洛神賦》(天津博物院藏)、行楷書《千字文》(故宮博物院藏)。晚年有楷書《福神觀記》、草書《嵇叔夜與山巨源絕交書》,碑版大字《膽巴碑》(均藏故宮博物院)等,都能代表他各個時期的典型風格。

  在趙孟頫的熏陶下,趙氏一門均善繪畫,妻管道昇,子趙雍趙奕,孫趙鳳、趙麟,外甥崔彥輔,外孫王蒙,孫女婿崔復,皆以善書畫名於一時。同時代的畫傢如唐棣、朱德潤、柯九思、黃公望、陳琳、王淵等,都受過他的指點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