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集團之間為瞭一定的政治、經濟目的而進行的武裝鬥爭。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歷史現象。在階級社會,戰爭是用以解決民族和民族、國傢和國傢、階級和階級、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矛盾的最高鬥爭形式,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即暴力的繼續。人類社會出現過多種類型的戰爭。按社會形態分,有原始社會末期的戰爭,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戰爭等;按戰爭性質分,有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按科學技術和武器裝備的發展分,有冷兵器戰爭、熱兵器戰爭、機械化戰爭以及資訊化戰爭;按規模分分,有世界大戰、全面戰爭和局部戰爭;按作戰空間分,有陸上戰爭、海上戰爭、空中戰爭和太空戰爭等。戰爭對人類的安危、民族的興衰、國傢的存亡、社會的進步與倒退,產生直接的重要的影響。

  在中國古籍中對戰爭有多種稱謂,如“戰”、“爭”、“伐”、“征”、“戎”、“兵”、“兵革”、“爭戰”、“兵甲”等。《史記·秦始皇本紀》有“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被認為是較早使用“戰爭”一詞的文獻。

  戰爭的歷史 戰爭的發生發展經歷瞭久遠的歷史過程。

  原始社會末期的戰爭 人類在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已出現原始形態的部落與部落之間的戰爭。那時,人們在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氏族部落內生產和生活,但在部落外部,人們在從事采集狩獵或原始農業活動中,或由於天災、人口增殖等原因而引起的部落遷徙過程中,為瞭爭奪賴以維持生存的土地、河流、山林等自然資源,便出現瞭部落之間的沖突乃至戰爭。戰爭的組織由氏族部落全體成年男子組成,作戰武器是生產活動中使用的石制、木制、骨制的工具。進入父系氏族時期,戰爭力量開始與生產領域分離而向專門化演進,戰爭也越來越多地嬗變為掠奪土地、財物和奴隸的手段。戰爭加速瞭原始社會的瓦解,促進瞭私有制、階級和國傢的形成。

圖1 公元前333年的伊蘇斯之戰(油畫)

  奴隸社會時期的戰爭 戰爭伴隨著奴隸制國傢的形成與完備而得到瞭發展。奴隸社會既有奴隸與奴隸主的尖銳對立,又有新生的奴隸制政權與舊氏族部落勢力的對抗,還有奴隸主之間的鬥爭,後期還出現瞭新興封建勢力與維護奴隸制舊勢力的沖突。這些矛盾鬥爭的發展,便形成瞭奴隸制時代的眾多戰爭。奴隸社會進行戰爭的軍隊,主要有車兵和步兵,後期出現瞭水軍。軍隊成員來自於貴族和平民的子弟,奴隸隻能充作軍中雜役。武器為冷兵器,早期有木石兵器,後來便以銅制兵器為主,有的國傢較早出現瞭鐵制兵器。戰爭樣式主要是車戰和步戰,也有水戰或海戰。野戰主要是敵對雙方組成密集陣形,依靠沖殺格鬥決定勝負。築城技術在戰爭中得到一定發展,城池、關隘要塞的攻防作戰已相當普遍。

  奴隸社會出現瞭許多總結戰爭經驗的理論著述。中國商代的甲骨文已有較多戰爭活動的記載。西周及春秋時期的古籍《尚書》、《周易》、《詩經》、《軍政》、《軍志》、《左傳》等,都記述瞭戰爭活動,提出瞭一些反映戰爭規律的理論。特別是孫武所著的《孫子》,提出瞭許多至今仍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駕馭戰爭的理論原則,被後人譽為“兵學聖典”。

  封建社會時期的戰爭 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同時還存在地主階級內部的矛盾,以及國傢之間、民族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的發展便導致瞭這一時期的各種戰爭。封建社會的戰爭規模已有很大發展,這既是社會經濟和人口發展的結果,同時還與兵源的擴大有關。軍隊的構成有陸軍和水軍(海軍),陸軍中車兵的地位被步兵和騎兵逐步取代,騎兵在戰爭中常起重要的作用。鐵制的冷兵器長期是軍隊的基本裝備。從10世紀中國將火藥應用於軍事以後,即進入瞭火器與冷兵器並用的時代。作戰方式主要是圍繞攻城略地或守疆衛土而進行的騎戰和步戰,快速機動、遠程奔襲、迂回包圍等戰法都有很大發展。這一時期,築城守備、攻城技術戰術及工程部隊也都有所發展。中國封建社會戰爭頻仍,積累瞭豐富的戰爭經驗,推動瞭戰爭理論的繁榮。兵學著作《司馬法》、《吳子》、《孫臏兵法》、《尉繚子》、《六韜》、《三略》、《唐太宗李衛公問對》等,重點闡述戰爭觀、戰爭指導法則及戰爭力量建設,豐富和發展瞭戰爭理論。中世紀歐洲的戰爭理論著作為數不多,《將略》《戰爭藝術》內容涉及戰爭力量建設、編成及戰法運用等。

  資本主義社會時期的戰爭 資本主義社會的戰爭經歷瞭自由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兩個階段。

  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17世紀中葉以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歐洲、北美一些國傢打破瞭封建制度的束縛,先後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在確立和發展過程中出現瞭一系列的社會矛盾,這些矛盾的發展經常導致戰爭的發生。封建制度的瓦解,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的建立和發展,加速瞭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瞭軍事技術的進步,為戰爭的變化提供瞭必要條件。鐵路、輪船的出現,增強瞭軍隊後勤補給和機動能力;槍炮等武器裝備的不斷改進,增大瞭射程和毀傷力;裝甲列車、裝甲戰艦的出現和工程技術的發展,促進瞭軍隊作戰能力的增強。資本主義國傢實行義務兵役制,采用正規的軍、師、旅、團、營、連編制,制定統一的操典、教范和號令,建立起龐大的陸軍和海軍。陸軍中有步兵、騎兵、炮兵、工兵和輜重兵等。軍隊還建立瞭各級司令部和總參謀部。海軍由艦隊、基地、陸戰隊組成獨立進行海上作戰的體系,蒸汽鐵甲艦逐步取代風帆戰艦,並開始裝備大口徑遠射程後裝線膛火炮,戰爭形態由此演變為熱兵器戰爭。一些戰略傢從不同側面對戰爭力量的建設和運用進行瞭闡述,初步探索瞭新的戰爭理論,並在著重總結拿破侖戰爭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瞭較為系統的戰爭理論。

  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傢先後從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壟斷資產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剝削的加深,帝國主義列強對殖民地人民掠奪和壓迫的加劇,國際壟斷資本集團之間爭奪的激化,帝國主義國傢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和重新瓜分世界的鬥爭,使資本主義世界矛盾重重,階級、民族和國傢之間矛盾尖銳復雜,因而爆發瞭一系列戰爭。其中,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其規模、強度和影響,在世界戰爭史上是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不但使用瞭大量的火炮、坦克、飛機、軍艦等現代武器裝備,還首次使用瞭導彈、原子彈和雷達技術。戰爭從熱兵器戰爭發展到機械化戰爭。戰爭空間由陸地、海洋擴大到空中,大規模的戰爭包括瞭一系列戰役,聯合作戰成為基本的作戰樣式,戰爭的破壞性、殘酷性空前增大。戰爭理論也獲得瞭長足發展,出現瞭空中戰爭論機械化戰爭論總體戰理論閃擊戰理論等新的戰爭理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瞭以美國、蘇聯為首的兩大集團相互對抗的國際戰略格局。兩大政治軍事集團的對抗與爭奪,使人類社會始終籠罩在世界大戰乃至核戰爭的陰影下。世界大戰、核戰爭雖未發生,但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頻仍。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與工業時代的大規模和集約化生產方式相適應,戰爭形態仍表現為機械化戰爭,但火力戰的強度、機動戰的速度、攻堅戰的能力等都較第二次世界大戰有瞭明顯提高,戰爭的立體性、總體性和破壞性等有瞭很大增強。70年代中期以來,新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計算機技術、精確制導技術、航天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和海洋技術等的發展並愈來愈廣泛地運用於軍事領域,推動著戰爭形態由機械化戰爭向高技術戰爭演變。主要特點是戰爭行動呈現出全時空的快節奏較量,戰爭力量的對抗表現為敵對雙方系統與系統的較量,戰爭空間由陸、海、空發展到陸、海、空、天、電,前方後方界線模糊,軍事和非軍事融為一體,制陸權、制海權、制空權、制電磁權和制天權交互使用,空地海天一體的機動戰、電子–火力癱瘓戰、海空封鎖戰、特種作戰等成為主要作戰方式。90年代初美、蘇兩極格局終結後,世界進入一個新舊格局轉換的歷史時期。國際政治經濟的發展變化,不斷引起新的動蕩,一系列國內性、地區性的戰爭頻繁出現,這些局部戰爭大都表現為常規或核威脅背景下的戰爭,戰爭的有限性較強。高技術戰爭逐漸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爭奪制信息權成為主要作戰方式,呈現出由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過渡的戰爭形態。這一時期,一些軍事大國提出瞭核戰爭理論冷戰理論特種戰爭理論低強度沖突理論信息化戰爭理論等。

  無產階級革命戰爭的實踐和理論 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是同時產生、利益根本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的殘酷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迫使無產階級多次發動武裝起義。K.馬克思、F.恩格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戰爭,探索戰爭的本質和規律,深刻地闡明瞭無產階級的戰爭觀,闡述瞭無產階級關於軍隊的學說和武裝起義的理論,為人類科學地研究和解決戰爭與軍隊問題奠定瞭堅實的理論基礎。20世紀以來,無產階級既有波瀾壯闊的革命戰爭實踐,又有彪炳青史的理論創新。V.I.列寧深刻分析瞭帝國主義特點及其發展不平衡的規律,指出帝國主義是現代戰爭的根源,科學地闡明瞭戰爭與革命、戰爭與和平的基本原理,論述瞭無產階級對待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的態度,提出並實現瞭利用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節,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進而實現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新論斷。列寧發展瞭馬克思主義的戰爭理論,在實踐上為無產階級依靠革命戰爭取得並鞏固國傢政權提供瞭成功的范例。J.斯大林繼承和實踐瞭列寧關於無產階級革命戰爭的理論,在領導蘇聯人民戰勝法西斯的衛國戰爭中作出瞭重大貢獻。

圖2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爭中取得瞭戰略決戰的偉大勝利(油畫)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瞭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先後進行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人民又進行瞭抗美援朝戰爭和歷次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人創立瞭符合中國革命戰爭規律的、以人民戰爭理論為核心內容的毛澤東軍事思想。毛澤東軍事思想深刻地闡明瞭科學的戰爭觀和方法論,創造性地提出瞭人民戰爭及其戰略戰術理論,為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提供瞭科學的思想武器,成為20世紀最具特色最有影響的革命戰爭理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鄧小平確定國防和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強調堅持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創造性地回答瞭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豐富和發展瞭毛澤東人民戰爭理論。在國際國內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和世界軍事變革迅猛發展的新時期,江澤民確定新時期軍事鬥爭準備的基點:由應付一般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轉到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努力完成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的雙重歷史任務,提出瞭國防和軍隊建設跨世紀發展的宏偉目標,從而為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戰爭理論寶庫增添瞭新的時代內容。

  影響和制約戰爭的主要因素 戰爭既與敵對雙方的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技術等因素密切相關,又是在一定的時間和地理環境等自然條件下進行的。這些因素和條件加上人們的自覺能動性,構成戰爭矛盾的整體,推動戰爭的發展,導致一定的結局。

  政治因素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政治規定戰爭的最終目的,戰爭為一定的政治目的服務。敵對雙方政治上的矛盾鬥爭尖銳到用和平方式不能達到各自的政治目的時,便訴諸武力,用特殊的政治手段即戰爭方式掃除政治前進道路上的障礙,實現政治目的。戰爭的政治目的規定和體現著戰爭的性質,制約著戰爭的勝負。政治對戰爭的制約作用,還體現在戰爭的規模、強度、持續時間及戰略目標、作戰方針、作戰方法等,都受著政治的主導和影響。戰爭中的精神力量也來自政治,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戰爭的生命線。但戰爭不等於一般的政治,它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繼續;戰爭不等於一般性的政治行動,它是政治鬥爭的最高形式。戰爭有自身特殊的組織即軍隊及其指揮系統,特殊的方法即戰略戰術,特殊的形式即攻防進退的交替運用等。人們如果不能正確地認識和掌握這些特殊性並加以有效運用,即使是正義戰爭也難以取得勝利。

  經濟因素 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戰爭的政治目的最終體現在經濟利益方面。經濟要素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基本動因,也是戰爭這種社會矛盾的最基本動因。戰爭的產生、發展和消亡,植根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每一場具體的戰爭,即由經濟利益的沖突所引起,最終追求的還是經濟的利益。經濟力量是戰爭的物質基礎。兵員的數量與質量,武器裝備的種類和水平,軍隊的組織結構和作戰方式,軍隊的費用和物資消耗,戰爭的進程和結局等,都依賴於經濟條件,依賴於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支持。戰爭越現代化,對經濟的依賴性就越大。

  軍力因素 戰爭是敵對雙方軍事力量的較量,軍事力量是直接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軍事力量包括軍事實力和軍事潛力。軍隊建設水平的高低、戰鬥力的強弱,是影響和制約戰爭勝負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兵員素質高、武器裝備精良、體制編制合理、組織指揮得當,就易於取得戰爭的勝利。強勝弱敗是戰爭的一般規律。軍隊的組成因素主要是人和武器裝備,而人又是決定因素。弱者要戰勝強者,必須充分發揮人的因素的作用,掌握先進的軍事思想,揚長避短,實行靈活的戰略戰術戰勝對方。戰爭隨著武器裝備的發展而發展,軍隊進行現代戰爭,必須加強自身的現代化建設,不斷提高高技術條件下的作戰能力,以適應信息時代戰爭的要求。

  科學技術因素 戰爭的演變與戰爭力量的強弱都受到科學技術的制約。科學技術是戰爭發展變化的重要推動力量。科學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並運用於戰爭,必然引起武器裝備、軍隊組織結構和作戰方式的變革,戰爭的形態、規模、強度、范圍等隨之發生變化。科學技術是決定戰鬥力強弱並影響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在軍隊戰鬥力諸要素中,武器裝備是軍事技術的物化形式,武器與人員的結合方式也受著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制約。特別在高技術時代,軍隊戰鬥力的增強在較大程度上是通過科學技術的進步並運用於軍事而實現的。

  地理環境因素 地理環境是戰爭的一種客觀條件。戰爭是在一定的時間、空間進行的,它不僅受到地形地貌、氣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環境的制約,而且受到人文地理環境的影響。現代科學技術和武器裝備的發展,特別是全天候、全時辰、機動能力強的高效能新式武器裝備的出現,使地理環境對戰爭的影響出現瞭弱化的趨勢,但戰爭受地理環境的制約,仍是一條客觀規律。

  精神因素 戰爭是物質力量的較量,同時又是精神力量的抗爭。軍事、政治、經濟、科技、地理、國際關系等諸條件的優勢,為戰爭的勝利提供瞭客觀的物質基礎,但要把可能變為現實,必須把客觀因素和主觀努力結合起來,充分發揮精神因素即人的自覺能動性,才能引導戰爭向著有利於己方的方向發展,爭取戰爭的勝利。在戰爭中,人們不能超越客觀條件許可的限度企求戰爭的勝利,但可以在客觀條件許可的范圍內充分發揮自覺能動性的作用,為克敵制勝創造條件。發揮自覺的能動性作用的關鍵在於對戰爭的主觀認識要與戰爭的客觀實際相符合,科學地認識戰爭,駕馭戰爭的發展變化,正確地指導和實施戰爭。

  發展趨勢 未來戰爭的基本形態將是高技術局部戰爭。戰爭的基本走向是:①戰爭仍將頻繁發生,國傢、地區間戰爭或沖突將呈現此消彼長的態勢。②戰爭的可控性相對加強,但如處置不當或失去控制,其升級也是可能的。③多樣化的新作戰方式增加,將更多地采用非接觸作戰、非線式作戰和精確作戰等,太空戰將可能出現,非對稱作戰將成為未來戰爭中的基本模式。④信息技術特征明顯增強,信息化戰爭將逐步成為高技術戰爭的基本形態。⑤戰爭空間趨向多維化,將形成全方位、立體化、全領域、多層次的戰爭空間。⑥戰爭節奏趨向快速化,一場戰爭可能濃縮為一次戰役乃至一次戰鬥,首戰可能就是決戰。⑦諸軍種、兵種一體化聯合作戰,將成為戰爭的基本樣式。⑧戰爭的綜合化趨勢加強,既表現為戰爭成為國傢總體力量的較量,又表現為打擊目標不僅有對方軍隊,而且還包括對方的綜合國力。⑨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和作戰范圍的擴大,戰爭可能牽動更多國傢的利益,戰爭的聯盟性和國際化趨勢將明顯加強。⑩戰爭將趨向高消耗,伴隨高技術戰爭效能的提高,戰爭的物質消耗大幅增長,戰爭更加依賴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強有力的綜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