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用活動身體的方式實現維護健康、增強體質、延長壽命、延緩衰老的養生方法。

  運動養生形式很多:①散步。每日快步行走,持之以恆,方可見功。②跑步。提倡以適當的速度跑適當的距離,太短、太慢難以起到健身作用,太快、太長不一定有利於健身,須量力而行,一般人選擇跑步距離在800~3 000米之間較為適宜。③健身操和健美操。徒手操如早操、工間操、課間操均屬健身操類,目的在於全民健身,人人可行。健美操則要求更高、運動量更大,可以增強肌肌肉,使體形勻稱健美,主要適宜中青年人。健身、健美器械有啞鈴、杠鈴、單杠、雙杠、爬繩(爬桿)及各種健身器材等,可選擇適合自己和喜愛的項目進行鍛煉,但杠鈴不適於未成年人,會影響身體的發育。單杠、雙杠中一些復雜動作須有專人指導及保護,以免練習不當而受傷。踢毽、跳繩簡單易行,可以大力推行。④登山。良好的戶外運動,取其景致自然、空氣新鮮,於怡情中健身。孔子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登山之樂,由來已久。⑤遊泳。古代受氣候的限制,不能四季皆行,但春江水暖,更衣遊水,沐浴自然。《論語》中有“暮春之日,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儼然是一種集體的活動瞭。⑥武術。可分徒手及持械兩大類,目的既有技擊格鬥、禦敵防身的一面,亦有強健體魄、養生延年的一面。在徒手健身術中,有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多種。其中,五禽戲為漢末名醫華佗所創,歷史悠久,相傳其弟子習此而壽至九十餘,至今沿襲不衰。太極拳相傳為元明道士張三豐所創,是習者最多、流傳最廣、門派頗多的一種健身術。八段錦、易筋經亦是常習的健身功法。從中國武術的大概念看,內傢拳得於導引者多,以健身為首要;而技擊格鬥、禦敵防身為次。在眾多的拳術中,多數屬於外傢拳的范疇,其作用與內傢拳相反。持械,械指器械、武器,民間概括稱之為十八般兵器。持械本為戰爭之用,亦為保身,健身的意義則次之;在近代的武術鍛煉上,持械則為保身與健身,失去瞭用於戰爭的意義。還有一些以沙袋、木棍等捶擊身體的鍛煉方式,俗稱金鐘罩鐵佈衫功,意在保身,是武術中未學打人、先學挨打的一種功夫,金鎖氣鐵襠功等也屬此類,以禦敵保身為首要,與養生不完全相同。

  運動養生不同於競技體育,運動是形式,養生是目的。形式靈活多樣,且可以自創,隻要能夠達到健身的目的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