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廣東省廣州市為生產中心的刺繡品種。又稱廣繡。近現代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粵繡由來已久。《杜陽雜編》記載,唐永貞元年(805),南海(今廣州市)貢奇女盧眉娘,能在一尺絹上繡《法華經》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且“點畫分明,細如毫髮”。明正德年間,粵繡已出口到葡萄牙、英、法諸國,並受到宮廷和皇室的青睞。《存素堂絲繡錄》稱,清宮收藏明代粵繡“博古圍屏”八幅,“鋪針細於毫髮,下針不忘規矩”。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廣州成立刺繡行會“錦繡行”,專營刺繡出口。其時,廣州有繡莊20餘傢。潮州藝人林新泉王炳南李和彬等24人繡制的“郭子儀拜壽”、“蘇武牧羊”曾在1910年南京南洋勸業會上獲獎,令粵繡名聲愈著。粵繡以富有喜慶吉祥色彩的花卉、禽鳥、龍鳳等為主要題材。構圖豐滿,繁而不亂;造型工整,善作誇張處理;色彩富麗,效果強烈。針法多樣,常用者有續針、捆咬針、鋪針、釘針、勒針、網繡針、打子針等40餘種。粵繡中最富特色的為釘金繡(即唐人所謂蹙金),用金箔纏繞絲線制成包梗線,以此盤排成紋樣,然後用絲線釘牢。作品金光閃爍,富麗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