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學傢。字省衷。生於上海奉賢,卒於北京。1929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地質系。曾任鹽務總局技師、技正,唐山工學院教授,北京地質學院教授、副院長,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主任,中國地質大學教授、學位委員會主任。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長期從事中國鹽礦地質研究,早年提出瞭四川三疊紀含鹽層屬海退層、海濱沉積的觀點,指出川中有造成大鹽礦的可能,以後得到證實。20世紀40年代主持西北鹽礦等地質調查,認為西北鹽湖的物質來源於於風化鹽、囚鹽及油田水和古鹽礦床的風化淋濾。提出瞭中國鹽類礦床分類和類型,並經修改提出鹽類礦床分類表,沿用至今。50年代主編瞭1∶400萬中國鹽類礦床預測圖,提出石膏、芒硝、石鹽、鉀鹽、硼酸鹽等的找礦方向和遠景區。以後調查瞭柴達木盆地察爾汗鹽湖鉀鹽礦床,總結瞭中國碎屑巖中鉀鹽的形成條件。提出裂谷控盆、構造活動造成盆地傾側及鹵水遷移,風化鹽、承襲鹽、海水和深部鹵水等多元的物質來源,鹵水摻雜和幹鹽湖成鉀等觀點。認為中國的中、新生代紅層盆地有找到鉀鹽的地質條件。1983年以高山深盆說表達瞭陸相成鹽成鉀理論。主要著作有《西北鹽產調查實錄》(1946)、《含鉀沉積形成條件的幾個問題》(1964)、《中國碎屑巖系中鉀鹽礦床的形成條件》(合著,1980)、《高山深盆的成鹽環境——一種新的成鹽模式剖析》(合著,1983)、《幹鹽湖階段的沉積特征兼論鉀鹽礦層的形成》(合著,1985)和《中國中新生代鹽盆地的構造控制》(合著,198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