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園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遊賞者觸景生情、產生情景交融的一種藝術境界。

  歷史溯源 在中國文化土壤上孕育出來的園林藝術,同文學、繪畫有密切的關係。園林意境這個概念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東晉到唐宋年間。當時的文藝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現瞭山水詩、山水畫和山水遊記。園林創作從以建築為主體轉向以自然山水為主體,以誇富尚奇轉向以文化素養的自然流露為設計園林的指導思想。如東晉簡文帝入華林園,道““會心處不必在遠”,可以說已領略到園林意境瞭。

  園林意境創始時代的代表人物,如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陶淵明王羲之謝靈運孔稚珪到唐宋時期的王維柳宗元白居易歐陽修等人既是文學傢、藝術傢,又是園林創作者或風景開發者。陶淵明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去體現恬淡的意境。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王維所經營的輞川別業,充滿瞭詩情畫意。以後,元、明、清的園林創作大師如倪雲林、計成、石濤、張漣、李漁等人都集詩、畫、園林諸方面修養於一身,發展瞭園林意境創作的傳統,力創新意,作出瞭很大貢獻。

  園林意境特征 園林是自然的一個空間境域,與文學、繪畫有相異之處。園林意境寄情於自然物及其綜合關系之中,情生於境而又超出境域事物之外,給感受者以餘味或遐想餘地。當客觀的自然境域與人的主觀情意相統一、相激發時,才產生園林意境。園林又是一個真實的自然境域,其意境隨著時間而演替變化。這種時序的變化,園林上稱“季相”變化;朝暮的變化,稱“時相”變化;陰晴風雨霜雪煙雲的變化,稱氣象變化;有生命植物的變化,稱“齡相”變化;還有物候變化等。這些都使產生意境的條件隨之不斷變化。

  在意境的變化中,要以最佳狀態而又有一定出現頻率的情景為意境主題,即《園冶》中所謂“一鑒能為,千秋不朽”。如杭州的“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揚州的“四橋煙雨”等,隻有在特定的季節、時間和特定的氣候條件下,才是充分發揮其感染力的最佳狀態,雖然短暫,但受到千秋贊賞。

  中國園林藝術是自然環境、建築、詩、畫、楹聯、雕塑等多種藝術的綜合。園林意境產生於園林境域的綜合藝術效果,給予遊賞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喚起以往經歷的記憶聯想,產生物外情、景外意。

  不是所有園林都具備意境,更不是隨時隨地都具備意境,然而有意境更耐看令人尋味,引興成趣和深刻懷念。所以意境是中國千餘年來園林設計的名師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國園林具有世界影響的內在魅力。

  創作方法 園林意境是文化素養的流露,也是情意的表達,所以根本問題在於對祖國文化修養的提高與感情素質的提高。技法問題隻是創作的一種輔助方法,且可不斷創新。園林意境的創作方法有中國自己的特色和深遠的文化根源。融情入境的創作方法大體可歸納為三個方面:①“體物”。即園林意境創作必須在調查研究過程中,對特定環境與景物所適宜表達的情意作詳細的體察。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達個性與情意的特點,如人們常以柳絲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兒童或美人;以古柏比將軍、比堅貞。要體察入微,善於發現。如以石塊象征堅定性格,則卵石、花石不如黃石、盤石,因其不僅在質,亦且在形。在這樣的體察過程中心有所得,才開始立意設計。②“意匠經營”。在體物的基礎上立意,意境才有表達的可能。然後根據立意來規劃佈局,剪裁景物。園林意境的豐富,必須根據條件進行“因借”。計成《園冶》中的“借景”一章所說“取景在借”,講的不隻是構圖上的借景,而且是為瞭豐富意境的“因借”。凡是晚鐘、曉月、樵唱、漁歌等無不可借,計成認為“觸情俱是”。③“比”與“興”。是中國先秦時代審美意識的表現手段。《文心雕龍》對比、興的釋義是:“比者附也;興者起也。”“比”是借他物比此物,“興”是借助景物以直抒情意,“比”與“興”有時很難決然劃分,經常連用,都是通過外物與景象來抒發、寄托、表現、傳達情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