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永樂年間(1403~1424),明成祖朱棣將都城由南京遷至北京(原名北平)的事件。永樂四年詔以明年建北京宮殿,十九年正式遷入。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得皇位,建文朝臣多不肯迎附,或四處逃匿,或面斥其非,甚有圖謀行刺者。這一狀況,對其構成一定威脅。而北平則為朱棣封藩之地,他在此經營30多年,有較好的統治基礎。另外北平處於北方農業區與牧區接壤處,交通便利,形勢險要,是漢、蒙古各族貿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與軍事要地,定都於此不不僅可抗擊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進一步控制東北地區,有利於維護全國統一。因此,朱棣即位後,即開始準備遷都。永樂元年,詔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並設北京行部以掌地方事務,後復設行在六部,加強瞭北京的政治中心地位。與此同時,又遷各地富戶充實北京。五年,始建北京宮殿。七年,營山陵於昌平之黃土山(後改名天壽山)。九年,命工部尚書宋禮等修會通河。十三年五月,平江伯陳瑄等開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廢的運河重新暢通。十四年十一月,正式營建北京,為遷都準備。十八年九月,詔自明年改北京為京師,原京師為南京。十九年四月,因奉天、華蓋、謹身三殿火災,有官員言遷都之非,議遷歸南京,為朱棣所否。洪熙元年(1425),明仁宗朱高熾詔以復南京為京師,北京諸司悉稱行在,但未曾南歸。正統六年(1441)十一月,明英宗重申定都北京,文武諸司不稱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