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1927年敘利亞民族主義者領導的反對法國統治和軍事佔領的大起義。1920年法國託管敘利亞後,在敘利亞推行殖民制度。法國資本控制著敘利亞的鐵路、港口等部門,並壟斷瞭貨幣發行權。敘利亞成為法國商品的銷售市場和原料供應地,民族工業遭到嚴重打擊。法國統治者橫徵暴斂,強迫農民負擔繁重的賦役,並經常勒索罰金。法國天主教會創辦的許多學校,採用法國教學方式,強迫學生學法語,甚至禁止教阿拉伯語。面對法國的殖民統治,敘利亞人民進行瞭不屈不撓的鬥爭,僅1922年就發動動瞭30多次起義,打死數千名法軍官兵。

  1925年7月,法國高級專員M.-P.-E.薩拉伊無視德魯茲民眾對法國駐德魯茲長官加比埃暴行的控告,拒絕他們提出的德魯茲長官由德魯茲人擔任的要求,並逮捕3名德魯茲領袖。這一事件激起該地區民眾的憤怒。7月18日,在民族主義領袖阿特拉什蘇丹領導下,德魯茲爆發瞭武裝起義。起義軍攻擊蘇韋達機場,燒毀法國飛機,占領薩勒海德等地。8月2日,起義軍夜襲法國馳援部隊,殲敵千餘人,繳獲大批武器。這一事件成為全國大起義先聲。阿特拉什與大馬士革的人民黨領袖阿卜杜·拉赫曼·沙赫班德爾聯合起來,組成敘利亞民族政府和民族革命軍。8月23日,革命軍總司令阿特拉什發表文告,號召人民拿起武器,趕走法國統治者,為敘利亞的自由和獨立而戰;要求伊斯蘭教的德魯茲派、遜尼派、阿拉維派和基督教徒緊密團結起來,共同對敵。起義迅速擴大到整個敘利亞和黎巴嫩南部地區。起義軍很快發展到4萬人。他們襲擊大馬士革—拉亞克—貝魯特鐵路和大馬士革—德拉鐵路,全國交通近於癱瘓。法軍轟炸大馬士革近48小時,許多住宅變成廢墟,居民慘遭殺害。法軍暴行受到各國人民的譴責。法國政府被迫撤換薩拉伊,派H.de儒弗內爾接替其職務。

  儒弗內爾一面請求增派法軍,一面假談判,以贏得時間。他收買瞭一些參加起義的封建首領和資產階級上層人物,挑起基督教徒同穆斯林之間的沖突;又親自去英國,要求英國封鎖伊拉克、外約旦和敘利亞的邊境,切斷阿拉伯人民對起義軍的支援。1926年4月22日,法軍向德魯茲山區發動進攻。25日占領蘇韋達。阿特拉什出亡外約旦。沙赫班德爾帶領部分德魯茲部隊轉移到大馬士革的庫塔園林區。另一部分德魯茲部隊退入大馬士革東南的火山巖地區堅持戰鬥,直到1927年3月,才被法軍擊潰。同年7月,法軍出動8 000多人,進攻庫塔園林區,起義最後被鎮壓。這次起義給法國殖民主義者以沉重打擊,進一步促進瞭敘利亞的民族主義意識的覺醒,為後來敘利亞民族國傢建構奠定瞭初步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