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李朝唯物主義哲學傢。字可久,號食齋、花潭。朝鮮松都(現開城禾井裏)人。因長期居住開城郊外花潭,故世稱花潭先生。下層官吏傢庭出身,終身不仕,鑽研哲理和從事教育事業,一生過著清貧的學者生活。著有《太虛說》、《理氣說》、《原理氣》、《鬼神死生論》等哲學論著和若幹詩文,均收錄在《花潭集》(4卷)中。清乾隆年間完成的《四庫全書總目》收錄並介紹瞭《花潭集》。

  徐敬德反對理學傢的“理本論”,他繼承和發揮瞭張載的氣一元論思想,提出“太虛虛而不虛,虛即氣。”太虛之氣湛然無形,其大無外,其先無始。“氣”是世界的起源,天地萬物,包括人和精神在內,都不過是“氣”的不同的凝聚狀態。徐敬德在朝鮮哲學史上首次明確地提出氣不滅論,認為“氣”盡管在形態上有變化,但它不是無中生有,也不從有到無,其物質實體的“氣”永久不滅。他在《太虛說》中說:“氣無始也,無生也,既無始,何所終?既無生,何所滅?”在理與氣的關系方面,他認為“氣外無理”,“理不先於氣,氣無始理固無始”。理不是氣之外或氣之上的主宰,而是氣自身運動變化中“自能爾,亦不能不爾”的條理、規律。

  徐敬德提出“一便涵二”,“二自能生克”的辯證法思想。他認為,統一的“氣”中包含有兩個對立面,“一氣之分為陰陽”,整個物質世界是充滿著矛盾“生克”的對立面的統一體;對立統一的物質世界是處於“來來不盡”、“歸歸不盡”的不斷運動和變化的過程之中;事物的運動和發展,不是由於外力而是內因即由“自能爾”、“機自爾”所致。徐敬德在認識論上,認為人的思維不是超越於人間世界的“鬼神通之”,而是人本身的“心自通耳”;又提出客觀世界可以通過“格物”和“讀書”的實踐活動而認識的觀點。在認識事物時,強調“觀物工夫”和“精思自得”;強調學習的重要性,認為隻有刻苦的學習才能“見理明,處事精,則及臨事不眩也”。

  徐敬德的氣一元論帶有自然哲學的特點,他註意研究自然界氣化流行的運動法則及其對人的行為所發生的作用,特別重視季節變化中的“至日”,認為“至日乃天地始回旋,陰陽初變化之日”,體現瞭“天地之中庸,至善至信之德”。而稟受天地之正氣的人,也有與自然法則相通的原理,“仁智之性,忠恕之道,無非至日之理”。

  徐敬德的唯物主義自然觀,對李朝後期的唯物主義者任聖周崔漢綺等人有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