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是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北京市轄4個城區(東城、西城、宣武、崇文),4個近郊區(朝陽、海澱、豐臺、石景山)和10個遠郊區、縣(門頭溝區、房山區、通縣、大興縣、昌平縣、延慶縣、懷柔縣、密雲縣、順義縣、平谷縣);總面積16800平方公裡,1986年底總人口為971萬,其中城鎮人口587萬。城市建成區380平方公裡;市區城市人口480萬。

  北京城沿革 北京京地處華北平原西北端,北部是燕山山脈,西部是太行山脈,東南是一片向渤海平緩傾斜的平原,距海岸線約150公裡。據史籍記載,春秋戰國時代,為燕國首都薊城所在地;此後一直是中國北方的經濟和軍事重鎮。10世紀起,遼、金、元、明、清五朝相繼在此建陪都或國都(見大都城、北京城)。

  北京城的城址經過多次變遷,今天遺留下來的舊城基本上是明代所建。原有的外城和內城的城墻,現已拆除,尚留下少數幾座城樓。紫禁城的城墻保存完好。

  1949年1月.北京市和平解放,開始瞭一個新的歷史時期。近40年來城市建設貫徹瞭“為中央服務、為生產服務、為勞動人民服務”的方針,有瞭很大發展。全市新建各類房屋約1億平方米,相當於1949年全部城市房屋的5倍。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給水、排水、電力、電信和城市綠化等都取得很大進展,並新發展瞭燃氣和集中供熱,修建瞭全長近40公裡的兩條地下鐵道和40多座立體交叉橋。近40年來北京已經建立瞭門類比較齊全的現代工業,商業、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旅遊和其他各項事業也都有瞭很大的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北京市就提出一些關於城市規劃的設想和方案,1958年提出正式方案。實踐證明,這個方案提出的若幹原則,如從歷史形成的基礎出發進行改建、擴建,控制城市發展規模,市區采取分散集團式的佈局形式,發展遠郊區衛星城鎮等,基本上是合理的;但也存在著對首都特點認識不足和對實現規劃的措施研究不夠等問題。

  1983年的規劃方案 1980年4月,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提出,要把北京建成為全國、全世界社會秩序、社會治安、社會風氣和道德風尚最好的城市;成為全國環境最清潔、最衛生、最優美的城市;成為全國科學、文化、技術最發達,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同時,要使經濟繁榮,人民生活方便、安定。根據這一指示,1983年制定瞭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見彩圖)。主要內容如下:

北京市總體規劃方案圖 北京市城市規劃局供稿

  城市性質和規模 北京是中國的首都,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北京又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文化教育事業有深厚基礎。北京的各項事業,包括工業、交通運輸業、建築業、農業、旅遊業、對外貿易以及公用事業、商業、服務行業的發展,都要服從全國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要求。

  北京城市規模的規劃為:到2000年全市人口控制在1000萬人左右,市區人口控制在400萬左右。

  城市佈局 1949年以來,北京以舊城為中心向四周擴展,緊鄰舊城區形成瞭6個新建區:以工業為主的東郊地區、南郊地區和東南郊地區,以國傢機關為主的西郊地區和北郊地區,大學、科研機構集中的西北郊地區。在市區的外緣,已逐步興起酒仙橋、東壩、定福莊、垡頭、南苑、豐臺、石景山、西苑、清河、北苑10個新建區。在新建區之間,新建區和中心區之間,保留瞭成片的菜地、農田和綠化用地作為隔離地帶,形成瞭“分散集團式”的城市佈局形式。經過近40年的發展,北京的城市佈局已經基本形成。這種佈局形式有利於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避免城市規模過大。舊城區今後要逐步改建,疏散過分稠密的人口。在每個新建區都要有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綜合性商業、文化服務中心以及足夠數量的住宅和基層生活服務設施。要嚴格控制在農田綠化隔離帶內進行建設,確保城市綠色地帶的形成。

  在遠郊區,結合工業的發展和原有縣城的建設,有重點地開發衛星城鎮。近期重點建設好黃村、昌平、通鎮和燕山等四個衛星城鎮。然後選擇其他一些建設條件好的城鎮發展為衛星城鎮,或城鎮群。衛星城鎮要有充分的就業崗位和完善的生活設施,並和市區有便捷的交通聯系。還要建設一批農工商相結合、具有一定現代化設施的小集鎮,成為農村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和城鄉交流的紐帶,使北京地區形成城鄉協調發展的星羅棋佈的城鎮體系。

  舊城的保護和改造 北京城在中國幾個著名古都中形成較晚,較為完好地保存下來,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應妥善保護。北京城存在著道路狹窄、交通不便、民房簡陋、市政設施落後等問題,必須審慎地逐步加以解決。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北京舊城成為首都的中心區,在規劃佈局上繼承和發展瞭原有的格局。歷史形成的8公裡長的南北中軸線已向南延長至南苑,將來還要向北伸展,計劃全長將達20多公裡。原長3.7公裡的東西長安街經過擴展和向東西延伸,現已形成一條東到通鎮、西到石景山全長40公裡的新的東西軸線。兩條軸線相交點的天安門廣場經過三次改建,面積由11公頃擴大到40公頃,由封閉的皇宮前院變成宏偉開闊的城市廣場。(見彩圖)

北京天安門廣場

  北京舊城的改造,既要認真保存和發揚原有的獨特風格,又要有所創新,體現社會主義時代人民首都的新風貌。以紫禁城為中心的原皇城范圍是舊城的精華,是重點保護區。其他地區的一些有價值的革命史跡、文物古跡和有代表性的民居、街巷,也加以保護。這些地區周圍的新建築在體量、色彩、風格上必須與原有建築和景觀相協調。同時結合土地使用功能的調整,有計劃地改造舊城:增加體現政治文化中心功能內容的用地,展寬道路,擴大綠地,改建舊房,增添市政設施,使舊城區成為佈局合理、交通暢達、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新老建築相映增輝的現代化首都的中心區。

  基礎設施建設 北京原有的道路系統中幹道少,胡同多,交通不便,特別是東西向交通不通暢。規劃中對舊城道路在保存原有棋盤式路網基礎上加以打通、展寬,並開辟新的道路。在近郊新建地區發展放射路和環路。其中有九條主要放射路分別通往承德、山海關、塘沽、開封、保定、太原、大同、張傢口和豐寧等地。為瞭適應今後城市交通量的增長,還要繼續建設地下鐵道和發展郊區輕軌交通。開發城市用水的新資源和加強水源保護,同時建設雨水、污水分流的排水系統,並在市區邊緣修建污水處理廠,消除對河道的污染。逐步改變以煤為主的燃料結構,實現燃氣化和集中供熱。

  園林綠化 為瞭改善首都環境,要增加植樹造林面積,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北京地區山地面積占三分之二,首先要進行山區造林綠化,形成首都西北部防風沙的屏障。要在靈山、百花山、松山、雲蒙山、霧靈山等生態環境好,動植物資源較豐富的山區建立自然保護區。沿山地帶要結合八達嶺長城、明十三陵、香山、西山八大處、潭柘寺、戒臺寺、周口店北京猿人洞以及懷柔慕田峪長城等名勝古跡建設各有特色的風景遊覽區。平原地區要以永定河谷、潮白河谷和康莊、南口一帶三個風口為重點,建設好風沙危害區的防護林帶和發展四旁(村旁、路旁、宅旁、水旁)綠化,實現農田林網化。

  要充實、提高和擴大頤和園、北海、天壇、陶然亭、紫竹院、龍潭湖、玉淵潭等現有的公園。開發建設水碓湖、什剎海、蓮花池、八寶山、北郊、南郊等新公園;把圓明園建設成為遺址公園;要進行道路、河道、工廠、機關、學校、居住區等的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