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琴文化出現於西元前第3千紀,範圍及於愛琴海各島嶼、希臘半島和小亞細亞沿岸地區,以克裡特島和希臘半島上的邁錫尼為中心,又稱克裏特-邁錫尼文化,西元前12世紀以後湮沒。19世紀末對愛琴文化的考古發掘發現有城市、宮殿、住宅、陵墓和城堡等遺址。其建築佈局、石砌技術、柱式和壁畫、金屬構件等都有很高水準。愛琴文化的建築對古希臘建築頗有影響。

  西元前第2千紀,克裡特島上的建築風格精巧纖麗,房屋開敞,柱式上粗下細,極有特色;壁畫風格樸樸實,色彩豐富。有代表性的實例是米諾斯王宮。王宮依山修建,規模宏大,內部空間高低錯落,樓梯走道曲折回環,在希臘神話中被稱為“迷宮”(見彩圖)。其中正殿、王後寢室、浴室、露天劇場、庫房等都佈置在一個南北長51.8米,東西寬27.4米的中央大院周圍。

克裡特島米諾斯王宮大樓梯間,愛琴文化遺址,約公元前第2千紀

  邁錫尼繼克裡特而起,成為愛琴文化的中心。重要的建築有邁錫尼城、泰倫衛城等。還有阿脫雷斯寶庫(見圖),建成於公元前14世紀,是傳說中的邁錫尼國王阿伽門農之墓,墓室平面為圓形,直徑14.6米,穹窿采用疊澀法砌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