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個國傢和地區所擁有的商船隊的總和。商船隊的規模一般以總噸位或載重量的總和來衡量,其統計範圍通常限於100總噸以上的海船。

  發展概況 世界商船總量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不斷增長。從1900~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商船數量持續增加,按總噸計,平均每年遞增5.2%。1919~1939年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商船數量雖然在少數年份受經濟蕭條影響有所下降,但平均每年仍遞增1.8%%。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大多數國傢經濟的增長和國際貿易量的迅速上升,1948~1982年商船總噸位平均每年遞增率為5.0%,其中1965~1977年平均每年遞增率達7.7%。1982年和1948年相比,船舶艘數增長瞭1.6倍,總噸位增長瞭4.3倍。據英國勞氏船級社統計,截至1982年6月30日,全世界共有100總噸以上的海上機動商船75151艘,424741682總噸。按類型區分的船舶數量見表1。按勞氏船級社1984年7月1日的統計,船舶數增至76000多艘,總噸位卻略有下降,為41800多萬總噸。各國商船隊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在過去海運發達的國傢中,有些國傢如日本、希臘和聯邦德國,發展仍然很快;有些國傢如英國、美國、加拿大、荷蘭、瑞典等則發展甚慢。有些原來海運不發達的國傢和地區如中國、蘇聯、印度、巴西、韓國、波蘭、科威特、南斯拉夫、菲律賓、羅馬尼亞等國,發展較快,目前已擁有較大的商船隊。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傢也相繼建立瞭自己的商船隊。

表1 1982年世界海上商船數量和噸位

  1982年世界商船隊中,擁有100總噸以上海上機動商船總量超過1000萬總噸的國傢商船隊有10個(表2),總量在100~1000萬總噸的國傢和地區商船隊已有33個。利比裡亞和巴拿馬擁有巨大的商船隊,因為它們實行開放登記制度(見船舶登記),商船隊中有大量的外國船東的方便旗船。主要是美國、香港、希臘、日本的船東為瞭船舶登記費用低廉,可以免繳所得稅,營運收入外匯不受管制,以及擺脫其他牟利的限制而把船舶轉到這兩個國傢登記,取得它們的國籍,懸掛它們的國旗。在外國登記的商船所懸掛的登記國國旗稱為“方便旗”,掛方便旗的船稱方便旗船。

表2 1982年世界十大海上商船隊

  運輸船舶的專業化和大型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發展迅速,燃料、原料和工農業產品的運輸量迅速增長,出現瞭商船專業化和大型化的趨勢。傳統貨船分離為專用的散貨船和雜貨船,並出現瞭液貨船。雜貨船又向集裝箱船和多用途船發展。油船則出現瞭大噸位的超大油船和特大油船。由於航空運輸的飛速發展,遠程豪華定期客船趨於絕跡,旅遊船則代之而起。

  近30年來,大宗散貨的國際貿易海運量和國際貿易海運周轉量的增長速度超過瞭其他類別的幹貨。鐵礦砂、谷物、煤炭、磷灰石和礬土五大幹散貨的國際貿易海運量在石油以外的國際貿易貨物海運量和國際貿易海運周轉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斷增長。這樣,傳統雜貨船在數量上、經濟和技術性能上已不能滿足需要,於是出現瞭以大型船為主體的散貨船隊。1964~1982年,6000總噸以上散貨船的總噸位平均每年遞增10%。同時國際貿易的石油海運量的增長比幹貨快得多,油船隊也迅速擴大,其噸位在世界商船隊總噸位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從1973年起,石油大幅度提價,各國都采取節油措施,石油運量即呈徘徊不前之勢。世界油船噸位在世界商船隊總噸位中的比重在1977年達到44.2%以後就下降瞭。油船大量過剩而停航擱置。進入80年代以後,世界油船噸位明顯減少。表3反映瞭世界油船噸位和比重的變化情況。

表3 世界油船噸位的變化

  原油運量的逐年增大,導致裝運原油的大型油船逐年增多,1967~1975年蘇伊士運河因戰爭而封閉,更促成油船大型化的發展。最大的油船是法國1976年建成的55萬載重噸的“巴提呂斯”號。到1982年6月30日,世界5萬總噸以上油船的總噸位,占全部油船總噸位的68%,其中10萬總噸以上的油船占全部油船總噸位的50%。1972年以前,最大的油船不到40萬載重噸,到1980年底,40萬載重噸以上的油船有35艘。但在蘇伊士運河重新開放以後,超大型油船已不甚適用,1980年以後不少巨型油船被拆毀。

  在現代商船隊中,雖然專用運輸船隊如油船隊、液化氣船隊、散貨船隊和集裝箱船隊等發展很快,但包括多用途船在內的雜貨船隊仍然是一支重要海運力量,就艘數而言,一直在世界商船隊中居首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遠洋不定期雜貨船一般在7000載重噸左右,至1956年上升到9000多載重噸,1961年達1萬載重噸,以後逐步上升到2萬載重噸左右後就穩定下來。近年來萬噸級多用途船的應用日趨廣泛,它可裝運件貨、車輛和集裝箱等,適用於世界各港口,特別受到發展中國傢的歡迎。

  20多年來集裝箱船隊發展迅速。據統計,1982年全集裝箱船艘數的59%,噸位在10000~40000總噸范圍內;全部全集裝箱船每艘平均為18025總噸。集裝箱能快速裝卸,一般對集裝箱貨物有快速運達的要求,因此在全集裝箱船隊中,大型船舶的噸位占有較大的比例。

  船隊中新船比重的增加 國際航運競爭劇烈,船舶保養修理費高昂,能源節約日趨迫切,為瞭謀取更大的經濟效益,許多國傢的商船隊都力求縮短船舶更新周期。近30年來,船齡在10年以內的商船比重日益增大,1955年占全部商船總噸位的33.9%,至1977年增到64.8%。由於1973年以後石油運量增勢減緩,1976年以後造船量大幅度下降,商船噸位擁有量增勢隨之減緩,低齡大型船舶的比重也顯著下降。

  船舶航速的提高 1920年前後,不定期遠洋船平均航速約為每小時7.5~8海裡,到60年代初提高到每小時14海裡左右。裝卸快速的集裝箱船都采用高航速,如美國在1961年建成的“泰勒總統”號和“林肯總統”號集裝箱船,載重量均為14040噸,航速為每小時20海裡。到70年代,全集裝箱船航速為每小時22海裡,最快的達33海裡。70年代末期,因油價昂貴,新造的集裝箱船平均航速為每小時17~20海裡。

  多年來,油船、兼用船、散貨船在大型化的同時,航速也提高瞭。1981年初,世界營運中的上述船舶在1萬載重噸以上的,正常營運航速為每小時14~16海裡,快的達17海裡。

  中國商船隊 50年代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船隊發展迅速。至1981年底,交通部直屬和地方水運部門所屬的全部沿海、遠洋運輸機動船舶已達780萬總噸,成為世界較大的海運船隊之一。

  1937年抗日戰爭前夕,中國擁有內河和海上近代商船總量隻有57.6萬多噸。抗日戰爭勝利後到1949年,商船數量雖然有所增長,但很多是應淘汰的老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沿海船隊逐漸擴大,船隊的技術狀況得到改善。60年代中國開始有計劃地建設遠洋船隊。1961年4月,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成立。此後,載重噸位約以平均每年遞增20%的速度增長,70年代以後增長特別迅速。到1985年2月底,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有船600艘共1250萬載重噸。

  目前中國的海上商船隊中,雜貨船數量最多,其次為散貨船、油船、客貨船、客船等,船隊船齡較老。近年新添瞭滾裝船、集裝箱船和多用途船。中國商船隊至今仍保持著發展的高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