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非破壞方法檢查材料、毛坯和零件的內部或表面缺陷並評價其整體品質的技術,又稱無損探傷。航空航太材料和工藝的發展與無損檢測有密切的關係。20世紀30年代初磁粉探傷用以檢驗航空鋼零件。1935年 X射線開始用於檢查飛機木質螺旋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飛機已經大量使用鋁合金和鎂合金,為瞭檢查這些非鐵磁性材料的表面缺陷,開始使用螢光滲透檢驗法。後來,超音速飛機和空間技術迅速發展,大量新材料用於飛行器,促進瞭鐳射全息、紅外線、聲發射等新的無損檢測技術。用鐳射全息照照相法檢查蜂窩結構件和膠接結構件時從全息圖中很容易發現脫粘缺陷(見圖)。在航天工業中,用聲發射技術逐片檢查隔熱陶瓷瓦,保證瞭航天飛機的試飛成功。現代航空器和航天器失事,有些就出於材料和工藝的原因。飛行安全問題引起人們越來越大的關註,因而無損檢測技術在70年代末得到瞭很大的發展。飛行器的設計較多地選用高強度和高溫高強度材料。這類材料通常斷裂韌性(抗裂紋擴展能力)較低,允許的缺陷尺寸很小,因此要求探傷有極高的靈敏度和分辨率。飛機大梁磁粉探傷須使用高靈敏度規范,渦輪軸熒光檢查則須使用超高靈敏度的熒光滲透液。為瞭檢查鑄造空心葉片的顯微疏松,已有微米級焦點X射線探傷機。由於材料制造工藝的改進,宏觀缺陷已逐漸減少,而微觀缺陷的危害則相應突出。超聲衰減和超聲顯微鏡等新技術,已開始試用於檢查粉末冶金渦輪盤中原始顆粒邊界處的微小氧化物。

膠接結構件全息圖(兩處同心圓環是脫粘)

航空航天工業中常用的無損檢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