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帶電粒子沉積在航天器表面上引起的充電現象。航天器在空間運行過程中,受到周圍等離子體、高能帶電粒子的轟擊以及太陽電磁輻射引起的光電子發射等影響,使航天器表面沉積一定數量的電荷,相對周圍空間具有一定的電位。航天器互相絕緣的各部分沉積有不等量的電荷時,它們之間便形成一定的電位差。航天器表面充電的程度主要取決於光照條件、周圍等離子體環境和航天器的表面材料。航天器在距地面幾千到上萬公裡的範圍內運行,受陽光照射時表面一般帶正電荷,處於低正電位;在地球的陰影區或背向向太陽時,表面一般帶負電荷,處於低負電位。磁層亞暴時(見空間飛行環境),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會受到能量在幾十至幾百千電子伏的等離子體的轟擊。尤其是衛星在地球陰影中時,可能發生嚴重的表面充電現象,使它相對周圍空間的負電位可達幾千甚至上萬伏,在一些相互絕緣的部分之間可能出現幾千伏的電位差。當電位差超過某些部件所能承受的電壓時便會發生放電現象,一些部件可能被擊穿,而且放電電弧所發生的電磁幹擾和電磁脈沖也會嚴重影響甚至破壞衛星的正常工作。為防止航天器表面嚴重充電以及由此引起的嚴重後果,經常采用的方法是嚴格屏蔽殼體表面上的開口處,適當選擇表面材料,提高電子設備的抗幹擾能力和保證良好的“接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