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對雙方為削弱、破壞對方電子設備的使用效能、保障己方電子設備發揮效能而採取的各種電子措施和行動,又稱電子戰。電子對抗分3個方面:電子對抗偵察、電子幹擾和電子防禦。電子對抗按電子設備的類型可分為雷達對抗、無線電通信對抗、導航對抗、制導對抗、光電對抗和水聲對抗等;按配置部位又可分為外太空對抗、空中對抗、地面(包括海面)對抗和水下對抗。機載電子對抗系統是現代電子對抗的主要手段。隨著彈道導彈和衛星的發展,外太空是一個新的戰場,電子對抗在未來的現代化戰爭中,將對對戰略攻防起到重要作用。

  電子對抗是隨著電子技術在軍事上的應用而逐步發展起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雷達的廣泛應用促進瞭電子對抗的發展。1943年6月,英軍空襲漢堡的戰鬥中首次使用箔條幹擾物。1944年6月,英、美軍隊在法國諾曼底登陸戰役中,綜合運用瞭各種電子對抗手段,對順利登陸起瞭重要作用。60年代以來,電子對抗技術,特別是機載電子幹擾系統,在對付高空偵察飛機和幹擾防空導彈制導系統方面已成為有效的戰爭手段。

  電子對抗偵察 又稱電子支援措施,是用高靈敏度的探測系統搜索和截獲敵方電磁輻射信號或聲納信號,經過分析、定位和識別獲取敵方電子設備的技術參數和位置等情報,為實施電子幹擾、電子防禦和摧毀輻射源提供支援。

  警戒接收系統是一種功能有限的電子對抗偵察系統。它在不太寬的頻譜范圍內搜索信號,並在運載器受到特定的雷達波照射且信號強度超過預定的電平閥值時告警。飛機、艦艇、坦克和車輛等各種運載器都可以攜帶警戒接收系統。

  電子偵察衛星能進行全球性電子偵察。它具有覆蓋面積大、偵察距離遠的優點。當衛星飛到敵方照射區時,衛星上的定向探測系統在全頻段上收集電磁輻射信號,經預處理後作短期存貯。當衛星轉回己方照射區時,衛星上的遙測系統(見遙測技術)快速地將存貯數據發回地面;地面及時分析,提取特征信號,確定敵方電子設備的技術參數。衛星飛經每個照射區的時間是準確已知的,根據探測系統接收到信號的時間可以推算出地面電子設備的位置。

  電子幹擾 為瞭削弱或破壞敵方電子設備效能而采取的電子技術措施。人為地輻射和轉發電磁波或聲波,制造假回波或吸收電磁波,以達到擾亂或欺騙對方電子設備,使其失效或降低效能。電子幹擾按是否輻射能量可分為有源幹擾和無源幹擾;按幹擾效果可分為雜波幹擾和欺騙幹擾。新式電子幹擾系統均兼有雜波幹擾和欺騙幹擾兩種工作狀態,以造成惡劣的環境和虛假的多目標。幹擾設備種類繁多。有源幹擾有瞄準式、雜波-阻塞式、回答式和投擲式(輻射電磁波或紅外線)。無源幹擾包括無源誘餌和幹擾物(反射材料)投放器。幹擾物除箔條外,還有敷金屬氣懸體、激光幹擾氣懸體和空氣電離氣溶膠等。70年代以來,旨在降低飛機雷達散射截面和紅外輻射強度的隱身技術有瞭新的突破。它能使敵方雷達(包括熱雷達)的探測距離縮短一半或更多。

  電子防禦 為瞭保護己方電子設備免受敵方偵察、幹擾、定位和摧毀所采取的各種電子技術措施。這些措施可歸納為:①擴展頻譜技術:利用擴頻技術對自己的電子設備進行波形設計。調制的結果產生寬帶低功率密度的偽噪聲發射波形,它不易被敵方電子對抗偵察系統識別,隻有通過對本機產生的復制信號進行相關處理,才能解調輸出。②自適應天線技術:自適應地控制天線方向圖,使其主波瓣指向所需信號,而將方向圖的零值點對準各幹擾源方向。③電子防禦還有一些其他新的體制,如雙基地雷達體制等。

  機載自衛系統 兼有機載警戒和幹擾功能的綜合電子戰系統。現代戰鬥機和轟炸機用它挫敗敵方電子設備,突破敵方防禦。它包含如下各主要設備:電磁波和紅外線警戒接收機,各種噪聲調制的幹擾源,能實行距離、角度與速度欺騙的轉發器,箔條和紅外誘餌彈的投放器。全部警戒和幹擾設備通過計算機組成程序可控的綜合系統。它按威脅的嚴重程度排列順序,適時地投放誘餌彈,選擇最佳的幹擾模式,分配幹擾功率,引導幹擾頻率和瞄準幹擾方向。它同時還監視威脅信號的變化,鑒定幹擾效果,自適應地調整幹擾模式。自衛系統還兼有為發射反輻射導彈提供目標參數的功能。

  彈載突防系統 采用幹擾、欺騙和隱蔽等多種手段的綜合電子系統。彈道導彈為突破敵方反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在外層空間可按程序連續地投放箔條,形成幹擾走廊,還可投放充氣金屬化氣球,造成虛假多目標,使反彈道導彈防禦系統飽和。彈體碎塊和貯箱也能構成假目標。再入大氣層後,原先施放的箔條和氣球會受大氣過濾、摩擦和燒毀,這時可向彈頭前方發射小型火箭作為誘餌。誘餌自備能源,能輻射電磁波和紅外線,也可從再入體中施放系鏈式幹擾物或再生幹擾物。此外,彈頭本體也采用隱身技術,例如改進外形,塗以吸波材料,以及控制彈頭姿態使其始終指向防禦雷達站等,以減小雷達散射截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