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類從事水利活動和水利事業的歷史及其發展規律的學科。水利活動起源很早,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前。遠古人類擇丘陵而處,逐水草而居就出現瞭防洪、供水問題;刳木為舟,結網而漁就出現瞭航運和水產問題;抱甕灌園,桔槔取水就出現瞭灌溉及水利機具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記錄和探討從而形成水利史。水利技術、歷史學科以及和它們有關的學科大多也和水利史學科有關。如:農學、航運、市政工程、電力工程、社會學、政治經濟學、考古學,以及地理學科,特別是歷史地理等。

  發展階段 由於古籍的散失,近現代史要比古代史詳細得多。水利史的發展階段可以分為形成期、發展期和充實期。

  形成期 約公元前50~前40世紀至公元2世紀末。歐洲水利導源於埃及和巴比倫,後傳播至希臘和羅馬。這一時期遺留下來的有關水利的記載多零星散見於一般歷史著作中,沒有系統文獻。南亞次大陸的水利記載更少。中國卻已有《史記·河渠書》和《漢書·溝洫志》兩篇水利通史。前者是中國的第一部水利史,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利史著作。它最早提出“水利”這一名詞,並使其具有除水害興水利的含義。

  發展期 自3世紀初至12世紀初。這一時期歐洲幾乎沒有水利史著作。西亞和南亞次大陸水利雖有發展,仍無專門水利史著作。中國除在地理和經濟等著作中已有大量水利資料外,還有記載水利工程的專篇和專門水利法規。《宋史·河渠志》分敘各河流及各地區水利的發展,是以後各正史的范例。

  充實期 自12世紀至今。歐洲自14世紀文藝復興以後,文化學術、政治經濟先後迅速發展,水利史方面才有一些著作,到現代已具備各類體例。自12世紀起中國水利史著作繼續增多,到17世紀以後著作又遠超前代,水利史著作不下二三百種。除大量通、專、綜合各史外,各省州縣編修的地方志中,絕大部分都有水利志專篇,較詳盡地記述瞭各地水利發展。

  現狀 水利史學科既古老又年青。世界各國有的由於歷史短,有的限於疆域小,問題單純,有的文獻資料缺乏,因而現代雖有不少研究,但系統研究一國或一個地區水利史的權威性著作很少。中國研究水利史的條件比較好,即歷史長,自然條件復雜,疆域大,資料豐富以及水利史學科的歷史悠久。

  中國的水利事業在1949年以後得到瞭突飛猛進的發展,這為水利史學科的研究創造瞭條件。50年代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設置瞭水利史研究所;60年代日本學者組織瞭中國水利史研究會;70~80年代,在不到10年的時間,中國出版瞭六七種水利史專著,80年代初中國水利學會成立瞭水利史研究會,有會員300餘人,包括各有關學科的工作者,每年都有學術活動,研究逐步深入。特別是80年代中國開展編修江河志和水利志,大大地推動瞭水利史的研究。但是水利史的研究水平與別的學科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表現在:①專業研究人員少;②資料沒有大規模的系統整理;③基本知識和理論研究不夠;④推陳出新的水利技術成果不多。

  著作分類 一般可有兩種分法。

  按工程技術劃分 ①按水利專業分,即防洪、灌溉、航運、供水、水能利用等史以及它們的綜合論述;②按工程實施程序分,即勘測、規劃、設計、施工、管理等各方面所涉及的記述。

  按歷史體例劃分 ①通史:以記述工程技術為主的技術通史和以寫水利與政治經濟關系的通史。後者可為經濟史的一種。②綜合史:可以是一江河、一湖泊、一流域的綜合開發史,也可以是某一地區或某一時代的發展史以及綜述某一專業在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發展的異同等。③專史:對一個或一種水利問題、一項或一種工程、一個或一種建築物等發展史的敘述討論。

  研究方法 應具備水利和歷史兩方面的有關理論、實踐和方法等必需的知識,采取下列手段和步驟掌握有關學科的內容。

  研究手段 ①文獻整理研究:文獻資料除水利史各種著作外,還大量存在於政治史、經濟史、科技史、地理著作中,在筆記、小說等文藝作品裡也常有重要資料;②地下發掘和地上古工程遺跡的考查研究;③研究現存的古工程;④恢復古工程原型,用現代方法,如現代理論分析和模型試驗進行研究。③、④兩點是本學科研究的特點。

  研究步驟 ①收集足夠資料;②考訂史實;③用現代系統知識進行分析,加以條理化;④推陳出新,提高水利實踐水平或發現新理論,至少要總結經驗教訓,古為今用,為現實水利建設提供歷史借鑒。第④點也是水利史研究的目的。

  

參考書目

 姚漢源:《中國水利史綱要》,水利電力出版社,北京,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