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黃河下遊的堤防。始見於《史記·河渠書》。春秋戰國時期,黃河下遊已普遍興築堤防。但各諸侯國以鄰為壑,堤防不規則不合理。秦統一中國後,“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對堤防進行瞭全面整治。漢代進一步修成系統堤防,並不斷增修石工,加高增厚。因此,漢代人稱黃河大堤為金堤。西漢末,黃河下遊決溢,往東南擺動。王景治河後,又在新河兩岸修築堤防,自汴口以東沿河積石壘堤,也統稱金堤。迄宋代,黃河又多次變遷。河道每大擺動一次,沿河兩岸均要興築大堤。這樣,在古河道長期行經的地方形成成多重大堤,當地群眾和一些文獻也稱這些堤防為金堤。自漢代以後,也多用“金堤”泛指其他修築堅固的堤防,如都江堰的金剛堤、江陵的長江堤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