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於墓前的石質祭祀建築,又稱石室。墓前設畫像石祠,漢代曾盛行一時,記載很多,而實物完整保存至今的僅孝堂山一處。可據以瞭解漢代小型房屋的具體形象和構造。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在山東長清縣孝堂山。根據祠內東漢永建四年(129)的遊人題記,以及祠內的畫像風格推斷,建築年代約為西元1世紀前後。石祠室內面闊3.8米,進深2.08米。前立面正中的八角形石柱分石祠為兩間,石柱高00.86米,上下兩端刻作大鬥形狀。石柱和後墻之間有三角形石梁,承載屋頂中部的重量。石祠的後壁和左右兩壁均以厚約0.20米的石塊拼砌而成,正面開敞。石祠的屋頂為大理石板覆蓋,單簷懸山式,石板頂面刻出瓦壟、溝頭、滴水、椽頭、連簷等結構形式。屋頂上壓以石刻大脊,兩旁刻排山溝滴。整個懸山式屋頂的各部分表現齊全。石祠內部三個壁面和三角形石梁兩側,滿刻各種歷史故事和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畫面。在山墻、大鬥和瓦當上,刻有蕨紋、菱紋、垂帳紋等圖案,刀法簡樸有力。西山墻石壁外側刻有北齊武平元年(570)的《隴東王感孝頌》。此祠歷史上累見於名傢著錄(見彩圖)。196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氏墓群石祠 在山東嘉祥縣武翟山下,原有武榮、武開明、武班、武梁等石祠。據祠內石刻銘文所記,東漢末年嘉祥武氏世代為官,桓帝建和元年(147)起,陸續在墓前建祠堂。歷經洪水沖刷湮沒,石祠早已坍塌,石塊散亂,但根據石塊形狀尚可推知這些石祠同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相似,為一座座小型石砌房屋。但武氏諸祠基礎、梁柱和屋頂形狀,尚難以考證復原。近幾百年來經勘查發掘,共得畫像石43塊,隸書題記1069字。196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東長清教堂山石祠,漢代石祠的惟一完整遺存,建於公元1世紀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