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登封縣少林寺東南方初祖庵內,建於北宋宣和七年(1125),是河南省現存惟一的北宋木構建築,也是現存宋代建築中同《營造法式》所反映的北宋後期官式建築最接近的實例。

  初祖庵是少林寺屬院,建於相傳為禪宗初祖菩提達摩面壁處,創始年份不詳。從庵中有大殿建造前的黃庭堅書法刻石看,至遲在宋代此庵已頗興盛。庵內原有山門、配殿、千佛閣等,早已毀去,現隻存大殿以及清代建造的兩個方亭和近代重建的千佛閣。

  大殿面闊、進深各三間,單簷歇山頂,建在磚砌臺基上,寬11.4米,深10.7米,前後明間裝板門,前簷次間裝直欞窗,餘用墻封閉,石砌下肩有水紋雕刻。殿內外共用16根同高的八角石柱,石柱上飾有花卉、人物、力士、盤龍等精美雕刻,其中一根有宣和七年韶州人劉善恭施柱題名,是此殿斷代的依據。殿為廳堂型構架(見大木作),明間兩道梁架為“六架椽屋前後乳栿劄牽用四柱”,但其後內柱距後簷柱有一椽半的椽距。劄牽加長半椽距。這種後內柱後移的佈置使室內佛壇處空間加大。二後內柱間砌扇面墻,前設佛壇。廳堂構架的特點是內柱高於簷柱,但此殿的16根石柱同高,隻好在前內柱的鋪作上按平坐插柱造的方法立上層木柱,以承托平梁,前乳栿及中跨三椽栿後尾部插入這根柱內。這種在單層廳堂構架的內柱上接二層柱的做法是宋代建築中的孤例。殿的山面各從明間二柱上伸出丁栿,分別插入前內柱上層木柱身或搭在三椽栿上。丁栿上立蜀柱,承托山面出際處的平梁,構成歇山屋頂。此殿構架用材很不嚴格,有略經加工的原材,與下部精美雕琢的石柱和窗下墻很不諧調,可能是多次重修的結果。也有人認為據柱上宣和七年韶州劉善恭施柱銘,建成應晚於此,有可能是北宋末年的戰亂中未能按原計劃施工的結果。

少林寺初祖庵大殿外景

  殿的鬥栱外跳挑出一栱一昂,補間鋪作明間二朵,次間及山面每間一朵,用圓角方櫨鬥和真昂,裡跳昂身下附一形如上昂的挑斡,下加𫖇楔。柱頭鋪作用圓形櫨鬥,昂為下插昂,裡跳出一層華栱,上加頭形壓跳承梁。此殿鬥栱上的特點與《營造法式》多相同,如圓櫨鬥即“圜鬥”,圓角方鬥即“訛角鬥”,琴面昂嘴、壓跳、挑斡也都見於《營造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