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江蘇省省會,位於長江下遊,東距長江入海口約300公裡。全市轄十個區、五個縣,總面積6516平方公裡,1983年總人口456萬人。十個區的面積為867平方公裡,217萬人。1983年城市建成區面積為118.4平方公裡,147.7萬人。

  沿革 南京是中國的著名古都和歷史文化名城。相傳春秋時吳國就在此修築“臺城”。西元前333年,楚威王在石頭山(今清涼山)上築金陵邑城。西元2299年,三國時吳國在此建都,稱建業。此後,東晉和南朝宋、齊、梁、陳先後在此建都,稱建康(見建康城)。公元937年,五代南唐在此建都,稱江寧府。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大事建設,築城周長34.3公裡(見明南京城)。1853~1864年,太平天國曾在此建都,稱天京。古都雖屢經滄桑,但舊日建城形制仍依稀可辨。城南秦淮河一帶的路網、水系,仍保持古都的格局。現在的中華路就是南唐都城的中軸線。明代修築的城墻、宮闕,遺址猶存,禦道街即是明宮城的中軸線。南京古城的營建,既繼承瞭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建設的傳統,又結合自然地形,依山傍水,就勢築城,創造瞭山、水、城融為一體,“龍蟠虎踞”的獨特風格。

  1927年,國民黨政府在南京建都。1929年12月制定瞭《首都計劃》,內容主要包括城市功能分區和道路系統規劃。這是近代中國較早的一次較系統的城市規劃工作(見中國近代城市規劃)。《首都計劃》中得到實現的較大工程是城市道路建設。為迎接孫中山先生的靈柩,開辟瞭一條自江邊中山碼頭經挹江門、鼓樓、新街口、中山門至中山陵的幹道和另一條由鼓樓通至和平門的中央路(子午路)。這兩條路同原有的中華路、禦道街等組成今天南京城市的基本道路骨架。道路綠化效果很好。此外,在城內分散地建造瞭一批行政辦公樓房,在山西路一帶建設瞭高級住宅區,在城東郊中山陵-靈谷寺一帶建造瞭運動場和紀念性建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於1954年、1957年先後制定瞭城市初步規劃草案,確定瞭“填空補白,由內向外,緊湊發展”的建設原則。1958~1960年,城市規模急劇擴大,沿著城外的主要公路建設瞭很多工廠,並開始建設大廠、板橋等衛星城鎮。

  城市總體規劃 1978年著手編制的南京城市總體規劃,規劃期為1979~2000年,規劃用地122平方公裡,規劃人口150萬人;於1983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

  佈局 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特點是,既重視市區(中心城區)的用地佈局,又考慮瞭區域的城鎮佈局,並使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規劃前的南京城鎮佈局:工業城鎮如大廠、板橋、龍潭、棲霞、浦鎮等,都位於中心城區外圍8~17公裡處;城市近郊分佈著鐘山、燕子磯、雨花臺、牛首山、棲霞山等風景區。加上遠郊的縣城和小城鎮,形成“眾星拱北辰”的城鎮佈局形態。總體規劃根據城鎮佈局的這一基本形態提出城市基本結構形式為“圈層式城鎮群體”。這個群體以南京市區(中心城區)為主體,圍繞中心城區由內向外,把郊區和縣整個地域分為各具功能、相互聯系的“市—郊(綠帶)—城(衛星城)—鄉(農田、農村)—鎮”五個圈層。第一圈層為中心城區;第二圈層為蔬菜等副食品生產基地,近郊主要風景遊覽區和綠化帶;第三圈層為縣城和衛星城鎮;第四圈層為郊縣的農田、山林、村落;第五圈層為遠郊集鎮。

南京城市總體規劃示意圖

  中心城區 中心城區規劃范圍東北起笆鬥山,東至馬群,南至雨花臺,西抵茶亭,北面是長江。中心城區最具特色,東有玄武湖、鐘山,西有清涼山、莫愁湖、石頭城遺址,南有中華門、雨花臺,城北緊臨長江,城的中部自東至西貫串九華山—北線閣—鼓樓的起伏山崗。為瞭保護好山、水、城結合的古都特色,在佈局上,充分利用山崗、綠化等自然條件,將有關的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組合起來,並劃定影響范圍,制訂保護措施。在建設步驟上,采取改造舊區和開發新區相結合的方法。秦淮河以西地區主要作為居住備用地;恢復夫子廟地區傳統特色,新建邁皋橋、山西路等生活服務中心;發展第三產業以提高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中心城區的道路交通以新街口—鼓樓為中心,在原有路網的基礎上,打通南北向道路,拓寬東西向道路,形成“經三緯八”的道路骨架。在中心城區及其周圍,建立一條綠帶,由五個風景區組成:①包括紫金山、玄武湖在內的鐘山風景區。②莫愁湖、清涼山、石頭城組成的石城風景區。③長江大橋、幕府山、燕子磯組成的大江風景區。④以雨花臺烈士陵園為主的雨花臺風景區。⑤秦淮河沿岸包括夫子廟、瞻園、中華門城堡在內的秦淮風景區。

  工業佈局 總體規劃確定嚴格控制中心城區現有工廠的擴建,改造和搬遷污染環境的工廠;除中央門外已經形成的化工、汽車制造和電子工業基地予以保留,嚴格控制其發展以外,今後大型的石油化工、汽車制造、機械加工、建材等工業,都要放到衛星城鎮。大廠和堯化門—棲霞山地區以發展石油化工為主;板橋—西善橋地區以發展冶金工業為主;龍潭以發展建築材料工業和機械制造工業為主;浦口地區的工業保持現有規模。

  其他 關於教育和科學事業,規劃確定在長江北岸的江浦縣城珠江鎮建設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和技術密集型工業相結合的大學-科學城。

  為充分利用長江航運,規劃確定調整沿江岸線,建設深水港。改善和提高對外公路的等級,充分發揮南京作為長江下遊中心城市的作用。(見彩圖)

六朝故都南京市中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