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建築確定屋頂曲面曲度的方法。這種建築在梁架層疊加高時,用舉架方法使屋頂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從而呈凹曲面,以利於屋面排水和簷下採光,這樣形成中國古代建築獨有的風貌。這種方法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稱為舉架,在宋《營造法式》中名為舉折,在記述江南建築做法的《營造法源》中謂之提棧。舉架、舉折、提棧的作用和目的相同,隻是由於時代或地區的不同,具體做法略有差異。

  舉架的做法 主要要用於北方官式建築中。為保證雨雪的排泄,規定各種大小建築的簷步架都是五舉(即步架舉高和步架長度之比等於5:10),飛椽為三五舉,其餘各步架之間的舉高,取決於房屋的大小和檁數的多少(圖1)。常用的數據如表:

舉架的做法

  城樓或亭子的脊步架,其坡度需酌情增陡,可達九五舉乃至十舉以上。

  舉折的做法 舉折是以房屋的前後橑簷枋(清式稱挑簷桁)心之間的水平距離為總進深(B),在前後橑簷枋上皮的連線中點舉起1/3至1/4總進深作為脊上皮的高度,稱舉高(R)。第一步將脊上皮與橑簷枋上皮連一直線,自脊而下,第一縫折下R/10,第二縫依前法再向下折R/20,第三縫依前法再折R/40,如此類推。《營造法式》中對殿閣樓臺和廳堂廊屋的舉高計算法有不同的規定(圖2)。

  舉折與舉架的主要差別在於舉折先定脊的高度,再自上而下用“折”的辦法,依次降低各縫的位置,從而定出屋頂曲線。

  提棧的做法 主要用於南方民間建築。提棧的方法與舉架基本相同,也是從簷檁推算至脊檁,隻是用詞和坡度換算系數不同。簷部提棧的起算系數一般等於界深的1/10,然後考慮房屋的檁數,依次遞增每進一界的提棧系數。提棧系數可以自三算半(即0.35)、四算、四算半、五算以至九算、十算(稱對算)。提棧高度等於界深乘以各柱的提棧系數。如民房深六界,界深4尺時,第一界用四算,第二界用四算半,第三界用五算。界數多時,先確定其起算系數和脊桁提棧,據此繪出建築的側樣,酌情確定各柱的提棧系數,進而選定優美的屋面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