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站是20世紀50年代出現的。它是以高能量的核裂變作為動力能源,選址不受燃料產地距離的限制,蘇聯、美國、法國等許多國傢相繼建設這種發電廠。在70年代,中國臺灣已擁有一些核電站,其他如浙江秦山核電站和廣東大亞灣核電站於80年代中開始興建。

巴黎郊區帕魯爾爾核電站

  核電站建築主要分為核島建築和常規島建築兩部分。核島建築中的反應堆廠房,是核電站的核心建築,又稱安全殼。其中放置核-蒸汽供應系統的主要部件,包括反應堆壓力殼和一回路系統,以及燃料元件的操作、輔助設備。一般還包括核輔助廠房、核燃料廠房等建築。常規島建築主要是汽機房,還包括一些電站配套廠房。

  反應堆廠房建築必須達到嚴格的防護、封閉要求。安全殼為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內部襯以抗滲漏金屬襯裡,構成一個圓柱體空腔。發生事故時,可將釋放物質封閉在安全殼內。雙層安全殼的內、外殼之間的夾層須保持負壓,如放射性物質逸出,可從夾層抽出經過濾後排入大氣。安全殼內裝設安裝和檢修用的環形橋式吊車。安全殼通過各種密封的貫穿件,如設備孔、人員密封門、管道和電纜套筒、燃料輸送通道等與其他各部連結起來。達到規定的密封標準是安全殼設計的關鍵,要防止放射性物質漏入地下,污染水源。此外,設計上還應考慮在地震等自然災害和爆炸等非常事故發生時的安全要求。